当胸骨后出现压迫性疼痛时,可能是心脏在发出“供血不足”的信号。心绞痛引发的胸痛,本质是心肌“供氧不够用”了,这种供需不平衡主要有三种原因。
心脏“断粮”的三种原因
第一种:冠状动脉变窄了
冠状动脉是给心肌供血的“主干道”,如果血管壁上沉积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腔会慢慢变窄。一般来说,当管腔窄到70%以上,人在运动时就容易出现供血不足。这种情况在心血管病患者里很常见。
第二种:冠状动脉突然“抽筋”
血管本来能自己调节收缩,但如果冠状动脉突然异常痉挛(也就是“抽筋”),血流会急剧减少。这种情况常和自主神经紊乱有关,比如压力大、清晨刚醒的时候容易出现。有些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不好,情绪波动大的时候更易发作。
第三种:心肌自己“不会用氧”
就算血流够,要是心肌细胞自己代谢出问题,也会没能量。比如糖尿病患者心绞痛风险更高,就是因为他们的线粒体功能不好,没法正常利用氧气。这种情况常和胰岛素抵抗之类的代谢问题一起出现。
心绞痛怎么识别?遇到了该怎么办?
典型的心绞痛是胸骨后像被压榨一样疼,还可能串到左肩、下巴或者左胳膊,一般疼3-5分钟。如果疼的时候出冷汗、恶心或者喘不上气,说明可能更严重了。
40岁以上的人最好定期做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人还要加查血管内皮功能。
日常防护五大要点:
- 环境适应:气温骤降时,血管会收缩30%-40%,一定要注意胸背保暖;
- 压力管理:试试呼吸训练,能调整自主神经,减少心肌的氧气消耗;
- 膳食调整:多吃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适量吃点坚果对血管好;
- 运动干预:每周做3-5次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强度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
- 体重控制:保持正常体重指数,腰臀比也要在合理范围里。
现在能怎么监测心肌缺血?
现在医疗技术进步了,心肌缺血的监测更准了。动态心电图能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久的心脏电活动,抓住偶尔出现的缺血情况;还有新型无创设备,在家就能自己监测。高风险的人(比如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要定期做心肌灌注评估,能准确找到缺血的地方,评估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最后要强调的是,不管哪种胸痛都得重视!如果胸痛一直不缓解,还意识模糊、手脚冰凉,必须立刻叫救护车——数据显示,及时救治能大大降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其实心脏健康关键在日常:定期筛查、调整生活方式,才能真正防住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