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是代谢综合征的核心问题之一,做好它的科学管理,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比如心梗、脑梗)特别重要。结合《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和202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的最新研究,高血脂的综合管理主要有五大核心策略。
科学吃:搭好日常膳食框架
饮食直接影响血脂代谢。有临床试验发现,坚持地中海饮食6个月,能让“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下降15%-25%。具体可以试试“三三制”吃法:每天吃三种颜色的蔬菜——深绿色(比如西兰花)、橙黄色(比如胡萝卜)、紫色(比如茄子),每种各100克;搭配三类优质蛋白——每周吃3次深海鱼,每天50克豆制品,每周吃200克去皮的鸡、鸭等禽类;还有三次坚果加餐,每天总量别超过30克。还要特别注意藏在加工食品里的反式脂肪酸,比如用起酥油做的糕点、加了植脂末的奶茶,这些会同时升高甘油三酯和“坏胆固醇”。
动起来:选对运动方式和强度
运动能改善血脂。推荐“5+2”运动模式:工作日每天快走30分钟,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储备的60%-70%(简单说就是走得有点喘气,但还能说话);周末两天各做90分钟游泳、骑行这类有氧运动。如果BMI≥24(超重),每周再加3次抗阻训练,每次20分钟,强度大概是能重复做8次的重量的60%(比如举哑铃,选举8次就累的重量,再用这个重量的60%来练),这样能让“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提升10%以上。运动时测心率可以参考“135法则”:用135减去年龄,得到的数字就是最佳运动心率(比如30岁,就是105次/分钟左右)。
药要慎:遵医嘱规范治疗
如果生活方式调整3个月后血脂还没达标,要及时找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药物治疗。用药一定要听医生的,不要自己随便改药、停药。治疗期间要定期查肝功能,若出现肌肉酸痛、乏力等不适,得赶紧复诊。
测准确:定期监测血脂变化
科学管理得靠定期监测,建议每3个月查一次血脂四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好胆固醇”、“坏胆固醇”),还要关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减去“好胆固醇”)。如果已经有动脉粥样硬化(比如脑梗、心梗病史),每半年要查脂蛋白(a)和载脂蛋白B。家里自测选通过CE认证的血脂仪就行,但要知道,家用结果只能看变化趋势,不能代替医院的专业检测。
避误区:纠正几个常见错误认知
最新研究澄清了几个误区:第一,胆固醇不是越低越好,总胆固醇低于4.1mmol/L可能增加出血性卒中(比如脑出血)风险;第二,“无糖食品”不代表低脂,有些代餐饼干的反式脂肪酸是普通饼干的3倍;第三,间歇性禁食要谨慎,比如隔日禁食可能打乱脂代谢。还要根据个人情况定目标——糖尿病患者的“坏胆固醇”要控制在1.8mmol/L以下,健康人维持在2.6mmol/L左右就行。
总的来说,高血脂管理是个“综合工程”,要从饮食、运动这些日常习惯入手,定期监测变化,避开认知误区,有问题及时找医生。把这些做到位,才能真正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