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膜穿孔是常见的耳部问题,主要分为外伤性和炎症性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表现、诱因和处理方式各有不同。
当耳朵受到直接外力时,可能引发外伤性鼓膜穿孔。比如被手掌击打耳部、坐飞机或潜水时气压突然变化,或是异物意外扎到鼓膜,都可能导致这种情况。受伤后立刻会出现症状,最典型的是突然耳朵疼,耳道里会流一点血,有的还会结出小血痂。
外伤性穿孔的另一个典型表现是耳压异常,很多人会觉得耳朵像塞了团棉花一样堵得慌,嚼东西或转动头部时,甚至能感觉到耳朵里有气流窜动的奇怪感觉。听力下降的程度和穿孔大小有关,穿孔越大,听东西越不清楚,属于传导性听力障碍。耳鸣的声音也各不相同,有的像嗡嗡声,有的像电流声,晚上安静的时候尤其明显。
炎症性穿孔的病理特征
中耳感染引发的鼓膜穿孔有特定发展规律。感染初期,耳朵会疼得特别厉害;等鼓膜穿破后,耳道里会流出脓液,形成“先剧烈疼痛、接着疼痛缓解、然后流脓”的典型三阶段过程,这个变化对医生判断病情很有帮助。
炎症性穿孔的听力会时好时坏,比如有时候能听清,有时候又听不清楚。如果是慢性感染,还可能出现反复穿孔的情况——穿孔边缘刚长好一点,没多久又破了。分泌物的样子也有变化,有的是纯脓液,有的带点血,干了之后会结成黄色的痂皮。
症状鉴别要点
- 疼痛模式不同:外伤性穿孔是持续的尖锐疼痛,炎症性穿孔的疼痛有明显阶段变化,先疼得厉害,穿孔后疼痛会减轻。
- 分泌物性质不一样:外伤主要是血性分泌物或血痂,炎症则以脓性分泌物为主。
- 听力变化规律:外伤性穿孔是突然听力下降,炎症性穿孔则是慢慢变严重或时好时差。
- 全身症状:炎症性穿孔常伴随发烧、头晕等全身表现,外伤性穿孔一般只有耳朵局部的问题。
紧急处理原则
如果怀疑自己或家人鼓膜穿孔了,先做好这几点防护:
- 保持耳道干燥,绝对不能让水或其他液体进到耳朵里;
- 用医用级的防水装置保护耳朵;
- 避免做会增加耳压的动作,比如擤鼻涕、用力打喷嚏等。
特别要注意:千万别自己冲洗耳道,也不要随便用药物,尽量减少头部剧烈活动。小朋友更要小心,避免耳朵再次受伤。
就诊指征与诊疗
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及时去医院:
- 耳朵持续疼痛超过24小时;
- 突然听力下降,同时伴随持续耳鸣超过12小时;
- 小朋友出现烦躁不安、老抓耳朵、对声音反应迟钝的情况;
- 慢性病例反复出现流脓的现象。
现在耳科检查技术很成熟,医生用耳内镜能快速找到穿孔的位置,再结合声导抗测试评估中耳功能。治疗方案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制定,大多数小穿孔能在3个月内自己长好,但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护理耳朵。
总的来说,鼓膜穿孔不管是外伤还是炎症引起的,关键是及时做好防护、尽早就诊。只要处理得当,遵循医生的护理建议,大部分人的鼓膜能慢慢愈合,听力也能逐渐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