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鸣、耳闷是生活中常见的耳部不适,很多人都经历过,但它背后可能涉及耳朵本身或全身多个系统的问题。有研究显示,约15%的成年人曾出现过持续5分钟以上的耳鸣,其中30%需要做专业检查才能找到原因。下面我们从发病原因、诊疗方法到预防管理,帮大家理清楚思路。
一、耳朵本身的问题
- 外耳道被堵住了
门诊里25%的耳鸣患者是因为耳屎(耵聍)堵了,主要和耳道自洁能力减弱有关。如果自己掏耳朵太用力或挖得太深,反而会把耳屎推到里面嵌住,这时候得找医生用专业方法冲洗或用工具取出来,自己瞎掏可能会伤耳道。 - 中耳发炎积水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会导致中耳里积水,声波传不过去就会出现传导性听力下降。小孩比大人更容易得这种病,医生通常会用鼓室导抗图来诊断。 - 内耳里的液体出问题了
比如梅尼埃病,典型症状是突然头晕、听力时好时坏,加上耳鸣,主要是因为内耳的膜迷路里积了水。诊断要符合2015年的梅尼埃病指南标准。
二、全身疾病也会引起耳鸣
- 血液循环不好
高血压患者的耳蜗血管纹萎缩风险比普通人高40%,收缩压每涨10mmHg,内耳血流速度就会慢7.2%。糖尿病患者因为基底动脉硬化,耳蜗供血不足的风险是普通人的2.3倍。 - 血脂高
甘油三酯超过2.3mmol/L的人,耳鸣往往更严重,可能和耳部血管内皮受损有关。临床研究显示,调整血脂后,30%患者的耳鸣会好转。
三、心理因素也有关系
有焦虑问题的人,58%都会出现耳鸣,可能是因为焦虑会让大脑的听觉皮层更敏感,更容易察觉到身体内部的“杂音”。如果耳部不适持续6个月以上,按照DSM-5(精神疾病诊断标准),需要做心理评估。
四、环境和药物的影响
- 长期噪音伤耳朵
长期待在85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里(比如工厂、酒吧),耳鸣风险会高5.8倍。WHO建议用个人声暴露监测工具,每周累积暴露量超过80分贝·小时的话,就得戴防护耳罩或耳塞。 - 某些药物伤耳朵
像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呋塞米这类利尿剂,会损伤前庭和耳蜗,用药期间要监测血药浓度。有研究说,12%的耳鸣是药物引起的。
五、怎么正确看病
- 什么时候要赶紧去医院
如果突然耳聋还伴有耳鸣,得在72小时内做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符合突发性聋标准的要赶紧开始综合治疗。 - 怎么判断耳鸣严不严重
医生常用耳鸣残疾量表(THI)打分,0-16分是轻度,18-36分是中度,38-100分是重度,不同分数用不同方法干预。 - 需要多个科室一起管
如果有代谢综合征(比如血压、血糖、血脂都高),得耳鼻喉科和心血管内科一起调;如果心理评估有焦虑或抑郁倾向,要一起做认知行为治疗。
六、平时怎么预防和管理
- 管好身边的噪音
可以用分贝计测测家里的声音,尽量保持在50-60分贝(大概是正常说话的音量)。戴入耳式耳机要遵守ISO的“60/60原则”——音量不超过60%,每次戴不超过60分钟。 - 改变生活习惯
戒烟能让耳蜗的血流量增加12%;每天快走30分钟这样的有氧运动,能改善内耳的血液循环;梅尼埃病患者要少吃盐,每天不超过5克。 - 定期做检查
40岁以上的人,建议每年做一次听力筛查;有糖尿病、高血压的人,每6个月要查一次听力,早发现还没表现出来的问题。
总的来说,耳鸣、耳闷不是小问题,可能和耳朵本身、全身疾病甚至心理因素有关。如果出现持续的不适,别自己扛,及时去医院查清楚原因。平时注意管好噪音、改变生活习惯、定期检查,就能帮我们远离耳部不适,保护好听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