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盆是连接脊柱和下肢的“桥梁”,不仅支撑着身体重量,里面还密集分布着血管、神经和膀胱、直肠这些重要内脏。一旦遭遇车祸、高处坠落这种高能量冲击导致骨盆骨折,可能引发比骨折本身更危险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血管损伤:藏在身体里的“失血陷阱”
骨盆里的血管像一张密密麻麻的网,比如髂总动脉、髂内动脉这些主要血管。如果骨盆骨折破坏了骨头的稳定性,血管可能破裂,导致快速大量出血。据研究,严重骨盆骨折患者平均会流失2000-3000毫升血——差不多是成年人全身血容量的一半(成年人一般有4000-5000毫升血)。更危险的是,约30%的患者一开始外表看不出出血,很容易被忽略。现在医生常用骨盆外固定支架固定骨头,再通过血管造影找到出血点栓塞,能让85%以上的患者成功止血。
内脏损伤:骨折碎片可能“戳伤”重要器官
骨盆里装着膀胱、尿道、直肠这些内脏,骨折的碎片可能像“刀子”一样戳破它们。比如10-15%的患者会出现膀胱破裂,男性中5-8%会有尿道断裂,还有3-5%会直肠穿孔。女性要注意子宫和卵巢的损伤,男性则要小心前列腺附近的尿道撕裂。现在用CT三维重建能把这类损伤的诊断准确率提高到90%以上,比过去的影像学检查更清楚。
神经损伤:可能影响走路和大小便
坐骨神经是人体最粗的神经(差不多大拇指粗细),如果骨盆骨折移位超过1.5厘米,很可能伤到它或者它的分支。据临床统计,25%-35%的骨盆骨折患者会有神经问题,比如脚动不了、麻木或者反射变弱。如果伤到腰骶丛神经,还可能无法正常大小便,其中约40%的患者需要手术修复神经。
血栓:受伤后容易出现的“次生危险”
受伤后身体会进入“高凝血状态”,伤后3天左右最明显,容易在腿部深静脉形成血栓。据研究,没做预防的患者中,40%-50%会得深静脉血栓,其中10%-15%可能发展成肺动脉栓塞——这种情况死亡率能到25%-30%。现在常用药物加机械加压(比如穿压力袜、用充气泵)的方法预防,能把肺栓塞风险降低60%以上,但得由医生判断是否适合。
多科合作:救重症患者的“组合拳”
现在大医院的创伤中心会用“损伤控制”的理念,多科一起救治:先用水骨盆外固定支架快速固定骨头,再用血管介入止住活动性出血,泌尿外科在3天内完成尿道重建。这种协作模式能让重症患者在ICU的时间缩短25%-35%,最后功能恢复得比较好的患者能达到65%以上。术后得结合物理治疗和慢慢增加强度的功能锻炼,才能尽量恢复骨盆的支撑和运动功能。
预防:高风险人群要做好这几点
建筑工人、长途司机这类高风险职业的人,要注意:坐车时规范系三点式安全带,把髋部的卡扣调整到合适位置;登高作业时遵循“三点接触”原则(保持两脚一手或两手一脚的稳定支撑);常练核心肌群,比如腹横肌——研究显示它的力量每强10%,骨盆稳定性能提高15%-20%。容易骨质疏松的人,建议每年查一次骨密度,根据情况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总的来说,骨盆骨折的危险不在“骨头断了”,而在它可能引发的血管、内脏、神经损伤和血栓这些并发症。高风险人群要做好防护,受伤后赶紧送有创伤中心的医院,让多科医生一起治疗,术后认真康复,才能尽量降低风险,恢复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