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穿刺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的关键方法,通过取少量骨髓液和骨髓组织标本,能直接为多种血液疾病的诊断提供证据。这项技术已在临床应用逾百年,在血液科的诊断价值至今无法被替代。
能帮我们诊断哪些问题?
- 血液系统肿瘤
骨髓穿刺能观察白血病细胞的形态和发育阶段,结合细胞化学染色、免疫分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可明确急性白血病的具体亚型;针对多发性骨髓瘤,能发现特征性的骨髓瘤细胞浸润,再结合免疫固定电泳检查异常免疫球蛋白,就能确诊。 - 造血功能障碍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骨髓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这三系造血细胞都会减少,通过骨髓活检能评估造血组织萎缩的程度;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则会出现造血细胞发育异常(如细胞形态、大小异常),以及原始细胞比例不对的情况。 - 感染性疾病
查疟疾时,骨髓穿刺比外周血涂片(扎手指或抽静脉血)的敏感度高很多,即使疟原虫数量很少也能检出;诊断黑热病的话,骨髓涂片里利什曼原虫的检出率可达95%以上,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检查是怎么做的?
现在骨髓穿刺大多选腰部下方、臀部上方的髂后上棘——这个位置骨头表面平整,操作方便,也不会伤到重要器官。操作前会打局部麻醉,用专门的穿刺针取标本,整个过程约10-15分钟。术后需局部加压止血、包扎,24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如跑步、搬重物)。
除了诊断,还有什么用?
- 监测治疗效果
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定期做骨髓穿刺能评估治疗反应(比如癌细胞是否减少),还能检测“微小残留病变”(残留的少量癌细胞);骨髓移植患者通过检查骨髓“嵌合率”,可判断新的造血系统是否成功建立。 - 判断预后
2022年研究发现,定期监测骨髓微环境(如细胞支持结构、免疫细胞状态)的变化,能比症状出现早3个月预警疾病复发;此外,骨髓纤维化的程度分级,对多种血液病的预后(如复发风险、治疗效果)判断很重要。
技术有什么新进展?
数字病理技术已能将骨髓涂片全片扫描成数字图像,结合AI辅助分析,大大提高了异常细胞的识别效率;新型分子探针技术可在单个细胞层面检测,灵敏度比以前高100倍。不过,用血液等液体标本替代骨髓穿刺的“液态活检”,目前仍需更多临床试验验证,暂时无法完全替代。
安全吗?有没有风险?
骨髓穿刺的安全性很好,常见术后反应是局部疼痛(约30%的人会出现)、短暂低热(不超过38℃,1-2天可退);严重并发症(如感染、出血)发生率不到1%,规范操作能有效降低风险。需要注意的是,术后3天若穿刺部位持续疼痛、红肿,或发烧超过38℃不退,一定要及时复诊。
总的来说,骨髓穿刺虽然名字听起来“吓人”,但其实是成熟、安全的检查技术。它就像血液科医生的“透视眼”,既能精准找到血液疾病的“病根”,还能监测治疗效果、预判复发风险。了解它的作用和注意事项,能让我们更安心地配合检查,早发现、早应对血液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