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清晨排尿时发现尿液变成了异常的红色。这种现象可能由三类原因引发,需要通过系统观察和检查明确病因,再针对性处理。
血红蛋白尿:血管内溶血的信号
如果尿液呈均匀的洗肉水样,静置后没有沉淀物,甚至伴随酱油色汗液,要警惕血管内溶血导致的血红蛋白尿。比如蚕豆病——这是一种和X染色体相关的隐性遗传病,患者体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活性不足,红细胞膜稳定性下降。据研究,中国南方人群中约15%携带G-6-PD缺乏的基因,接触特定氧化性物质后容易诱发急性溶血。
常见诱发因素包括:吃新鲜蚕豆或其制品、接触樟脑丸(含萘类化合物)、服用某些抗菌药(如磺胺类)。溶血发作时,大量血红蛋白进入血液,超过身体清除能力后会通过肾脏滤出,形成红色尿液。患者通常还会出现黄疸、乏力、全身酸痛等症状。
泌尿系统出血:要警惕器官病变
如果尿液是洗肉水样,但静置后有红色沉淀,甚至能看到血块,需考虑泌尿系统出血。结石移动刮伤黏膜、泌尿系感染导致毛细血管破裂、肿瘤组织异常增生等,都可能引起血尿。值得注意的是,40岁以上人群若出现无痛性血尿,约10%与泌尿系肿瘤相关,需高度重视。
区分原因可关注伴随症状:泌尿系感染常伴随尿频、尿急;结石患者会有腰部绞痛;肿瘤引起的血尿可能伴随体重下降。女性要注意是否为经血污染,清洁外阴后复查即可排除;儿童出现这种情况,还要考虑急性肾小球肾炎,通常伴随颜面水肿、高血压。
药物或食物:暂时的“假血尿”
有些药物代谢产物会改变尿色:比如利福平会让尿变橙红色,甲硝唑可能导致暗红色尿。此外,吃甜菜根、红心火龙果等含天然色素的食物,也会引发暂时性红色尿液——这种情况不用紧张,停止摄入后24-48小时内尿色会自行恢复,且无其他不适,实验室检查尿潜血试验呈阴性。
遇到红色尿液的应急处理
- 记录症状:用尿色对比卡(医院或药店可购)对比尿液颜色,记清24小时内的饮食、用药史,以及是否有乏力、疼痛等伴随症状。
- 初步筛查:可去药店买尿潜血试纸自行检测,但要注意——如果试纸接触到强氧化性清洁剂(如漂白剂)可能出现假阳性,需避开污染。
- 准备就医:携带既往病历去医院,重点完善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判断是否溶血)、泌尿系超声(查结石、肿瘤)等检查。
确诊需依赖专业检测:G-6-PD活性检测是蚕豆病的金标准;泌尿系CT尿路造影对结石、肿瘤的检出率达95%。若处于急性溶血期,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类),以免加重肾损伤。
长期预防要点
已确诊的患者需建立防护体系:列一张禁用药物清单(如伯氨喹、磺胺类),家里易接触的危险物品(如樟脑丸)贴警示标签,准备应急联系卡(写清病情、禁用药物、紧急联系人)。日常要多喝水,避免剧烈运动(防止横纹肌溶解加重肾负担);育龄人群建议做遗传咨询,产前可通过羊水穿刺进行基因诊断。
总之,发现红色尿液不必过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先通过症状记录、初步筛查区分生理性或病理性原因,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再做好长期预防,就能有效降低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