褥疮(医学上称为压力性损伤)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引起的皮肤及皮下组织损伤。老年人因为皮肤弹性下降、对压力的感知变弱、活动能力受限等原因,成为褥疮的高发人群。有研究显示,长期卧床的老人中,约有一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褥疮问题。
全身营养支持:打好愈合的“基础仗”
蛋白质是伤口愈合的关键,老人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摄入1.2-1.5克蛋白质,鸡蛋、鱼、瘦肉这些优质蛋白是首选。补充精氨酸、锌元素能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帮着伤口更快修复;维生素C不足会影响胶原生成,每天吃2个猕猴桃(约含200毫克维生素C)就能满足需求;维生素A缺乏会延缓皮肤细胞再生,多吃胡萝卜、菠菜等深色蔬菜就行;还有研究发现,维生素D水平越高,创面愈合速度可能越快。
喝水要“少量多次”,每天尽量喝1500-2000毫升,比如分成5-6次,每次200-300毫升,避免一次喝太多增加心脏负担。皮肤弹性差的老人更要注意这点,心肾功能异常的老人需先咨询医生调整饮水量。
体位管理:减少受压是核心
每2小时帮老人换一次体位,这是国际公认的预防关键。比起90度侧躺或平躺,30度侧卧位更能分散压力,减少局部组织受压。可以用体位枕、泡沫垫辅助,但别用环形气垫圈,反而会阻碍血流。交替式气垫床能降低70%的压疮风险,用泡沫垫的话每4小时要检查压力点是否移位。
坐轮椅的老人建议用凝胶垫,每15分钟试着用椅背支撑,轻轻抬起臀部缓解压力。每天要检查骨头突出部位(如骶尾部、髋部、脚后跟、手肘)——如果皮肤发红且按一下不褪色,就是早期预警信号,得赶紧处理。
清洁皮肤时别用含酒精的湿巾,选pH值5.5的弱酸性清洁剂更温和;床单用棉质的,比化纤材质更少摩擦损伤皮肤。
创面护理:不同伤口不同处理
褥疮分4期,处理方法要“分级”:
- 1期(红斑期):皮肤发红没破损,重点是减压+保护皮肤,涂含甘油的润肤剂就行;
- 2期(水疱期):小水疱让它自然吸收,大水疱得找医护人员处理,别自己弄破;
- 3-4期(深部损伤):伤口伤到深层组织,需专业清创,可能还要用负压吸引等疗法。
选敷料要“匹配创面”:浅表伤口用透明薄膜敷料;渗液多的用藻酸盐敷料;有感染的可以用含银离子敷料;新型水胶体敷料能贴7-10天,减少换药次数。
如果伤口出现脓性分泌物、异味,或周围红肿热痛加剧,一定要及时就医。别自行用抗生素软膏,不然可能掩盖感染迹象。
家庭护理:实用方法省力气
简易减压垫可以用几个软枕叠成“波浪形”,分散压力又方便调整;换体位时用床头摇把调成半卧位,配合床上脚踏车做被动运动,既能活动肢体又能减少受压。
补充营养有小技巧:坚果磨粉拌粥、酸奶代替部分饮水、牛奶+蛋白粉+香蕉打成果昔,都是高蛋白的好选择;吞咽困难的老人可以选专门的营养补充饮品。
心理支持别忽略!做个“翻身打卡本”,完成次数给小奖励;用智能手环记活动数据,让老人看到进步;经常视频通话跟亲友互动——积极的心态能让愈合速度提升20%。
这些情况赶紧去医院
出现以下情况立即就医:
- 伤口面积超过5cm×5cm;
- 有黑色坏死组织;
- 渗出液呈绿色、有恶臭;
- 发烧超过38℃;
- 原有疼痛突然加剧。
专业医疗能提供清创手术、高压氧治疗、负压伤口治疗等,专业护理团队介入可让慢性创面愈合时间缩短40%。
总之,褥疮的预防和护理核心是“减少受压、补足营养、科学处理”。家庭护理要多观察、勤调整,有问题及时找医生。做好这些,既能减少老人痛苦,也能加快康复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