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近端后侧的后唇是一块楔形骨块,就像踝关节的“稳定基石”,承担着约1/3的脚踝负重传导功能,对维持踝关节稳定特别重要。不过这个部位很“脆弱”,遇到高能量撞击(比如车祸)或扭转暴力(比如运动时崴脚),容易发生累及关节面的复杂骨折;而且因为旁边挨着三角韧带、下胫腓联合这些软组织,骨折常伴随周围韧带损伤,导致局部结构乱了套。
典型表现:疼、肿、动不了
疼得厉害:患者常说像“刀割”或“电击”一样疼,就算不动的时候也会有中重度疼痛(用常见的疼痛量表评,能到7-10分),晚上可能更疼。
肿得快:受伤后2小时内会慢慢肿起来,肿得太厉害会压迫神经,让疼更明显。
没法动:脚踝不管往哪个方向动(自己主动动或别人帮忙被动动),都会疼得更厉害,所以患者会本能地“不敢动”,出现保护性的“制动”状态。
没法负重:大概90%的患者完全不能踩地负重,有些还会因为关节囊撕裂,出现脚踝“卡”在某个位置、没法自己掰回来的“弹性固定”现象。
怎么初步判断?看这几点
摸骨性标志:用手摸内踝尖(脚踝内侧突出的骨头)和胫骨后缘的距离,如果超过1.5厘米,可能提示有骨片移位。
看瘀斑:典型的是“靴状瘀斑”——瘀青像靴子一样分布,前面不超过踝关节平面。
查稳定性:医生做“前后抽屉试验”(拉或推脚踝看有没有松动),阳性率约65%,但如果有神经损伤,结果可能不准,得结合其他检查。
做什么检查能确诊?
X光片:先拍踝关节侧位片,能看到后唇骨片占胫骨远端关节面15%-25%的骨折线,但小于2mm的移位不容易查到(准确率不到40%)。
CT:比X光清楚,三维重建能准确看出骨折线怎么走、骨块有多大(如果骨块占关节面超过25%,可能要手术),还有关节面是不是“台阶样”移位(超过1mm会影响恢复)。
MRI:对“藏得深”的骨折(隐匿性骨折)、骨髓水肿或韧带损伤,诊断准确率能到92%,但不是急诊首选,一般用来查更细节的问题。
确诊要凑齐三个“证据”
完整诊断得结合三点:明确的外伤史(比如运动扭伤、高处坠落、车祸)、典型症状(疼、肿、动不了、没法负重)、影像学结果(X光/CT/MRI)。有时候医生会让拍“应力位X光”(比如掰着脚踝拍)评估关节稳定性,但要注意别加重损伤。如果是骨质疏松患者,就算是轻轻摔一跤这种“低能量损伤”,也可能导致压缩性骨折,得警惕漏诊。
别和这些病搞混
要重点区分三种情况:单纯脚踝扭伤(只有软组织疼,没有骨头压痛)、跟腱断裂(踮脚时没法提踵,也就是“提不起脚后跟”)、胫骨应力性骨折(是慢慢累出来的,比如长期跑步,没有突然的外伤)。另外要注意:约20%的后唇骨折患者会合并腓骨近端骨折(叫Maisonneuve损伤),所以建议同时查膝盖和脚踝的影像,避免漏诊。
什么时候去医院?怎么处理?
尽快就诊:伤后6小时内去医院最好,能及时做急诊影像检查,还能启动临时固定(比如打石膏或用支具)。
警惕危险信号:如果肿得越来越厉害、皮肤起张力性水疱(像“鼓包”的水疱),或者脚远端发麻、没感觉,可能是“骨筋膜室综合征”(一种紧急情况,会压迫神经血管),得立刻复诊。
保守治疗要复查:如果不用手术,伤后72小时内要再拍一次片,看看骨折有没有变不稳定。
胫骨近端后唇骨折虽然不算“常见骨折”,但因为影响踝关节稳定,处理不好会留下长期疼痛或活动受限的问题。记住:早识别(看疼、肿、动不了的典型表现)、早检查(拍X光或CT)、规范处理(别漏诊合并伤),才能最大程度保护踝关节功能。如果受伤后有可疑症状,别硬扛,赶紧找医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