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淋巴瘤”有个常见误区:以为名字带“瘤”就是良性肿瘤,其实根本不是——在医学里,“瘤”原本特指肌肉、脂肪等“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但淋巴瘤是淋巴细胞恶变增殖引起的疾病,虽然保留了“瘤”的名字,本质却是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就像“河马不是马”,得先把这个认知扭过来。
淋巴瘤爱“跑”,全身淋巴都可能“中招”
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的“巡逻兵”,会通过血液和淋巴系统在全身循环,所以淋巴瘤和乳腺癌、肺癌这类“固定在某个器官”的实体肿瘤不一样——它的肿大淋巴结可能“游走”到全身各处淋巴组织,比如脖子、腋下、腹股沟都是常见部位。有时候你今天发现脖子有个肿块,明天腋下又冒出来,容易误以为是炎症,这也让早期诊断变得困难。
两种主要类型:霍奇金vs非霍奇金,性格大不同
现代医学把淋巴瘤分成两大类: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更“复杂”,包含80多种亚型,不同亚型的“脾气”差别很大:有的是“慢性格”(比如滤泡性淋巴瘤),发展很慢,可能几年都不用急着治;有的是“急脾气”(比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进展特别快,必须立刻积极治疗。好在现在有了分子分型技术,能精准判断亚型,治疗方案也更有针对性——有些亚型的5年生存率已经超过80%。
淋巴瘤怎么“分期”?看它“跑”到哪了
医生常用Ann Arbor标准给淋巴瘤分期,核心是看肿瘤“扩散的范围”:
- Ⅰ期:单个淋巴结区域受累(比如只有脖子一处);
- Ⅱ期:横膈同一侧的2个及以上区域(比如脖子和锁骨上都有);
- Ⅲ期:横膈上下都有受累(比如脖子和腹腔淋巴结都有);
- Ⅳ期:已经“跑”到骨髓、肝、脾等器官里了。
这个分期逻辑是跟着淋巴瘤的“流动特性”走的,和实体瘤“看局部侵犯多深”不一样。
哪些人容易得?这些信号要警惕
淋巴瘤的发病有“双峰”特点:霍奇金淋巴瘤更爱找20-30岁的年轻人,非霍奇金淋巴瘤则是年纪越大发病率越高。哪些因素会增加风险?比如EB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或者免疫力低下(比如HIV感染、器官移植后吃免疫抑制剂)的人,风险会明显升高。
如果出现这几个“报警信号”,一定要重视:
- 无痛性淋巴结肿大超过2周(摸起来不疼、质地偏硬、推不动);
- 不明原因发热(体温超过38℃,没有感冒、炎症等诱因);
- 夜间盗汗(汗多到打湿睡衣);
- 短期内体重骤降(比如3个月掉了10%以上体重)。
治疗有突破:针对性药物+细胞疗法,给患者新希望
近年来淋巴瘤的治疗进步很大:
- CD20单抗:针对B细胞淋巴瘤的“精准武器”,能直接打击恶变的B淋巴细胞,大大提高了疗效;
- CAR-T细胞疗法:从患者体内取出免疫细胞,在实验室改造后再输回去,专门“追杀”肿瘤细胞——给复发、难治的患者带来了新希望,比如有些B细胞淋巴瘤患者用这种疗法,40%-50%能达到完全缓解。不过要注意,CAR-T疗法不是“万能的”,必须找专业医院评估,符合条件才能用。
预防淋巴瘤,重点抓“可控因素”
淋巴瘤的预防要聚焦“能改变的危险因素”,比如:
- 防感染:按时接种HPV疫苗,避免EB病毒、乙肝病毒等“持续感染”(比如不要共用牙刷、避免亲密接触EB病毒感染者的唾液);
- 定期查:40岁以上的人,每年做一次浅表淋巴结彩超(查脖子、腋下、腹股沟),能早期发现异常;
- 吃对饭:多吃深海鱼(比如三文鱼、鳕鱼)、坚果(比如核桃、杏仁),这些富含Omega-3脂肪酸;适当补维生素D(比如每天晒15分钟太阳,或吃蛋黄、深海鱼);
- 减压力:压力大的时候,试试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能调节免疫力;
- 避伤害:少接触苯、甲醛这类化学物质(比如新装修的房子要通风半年再住,选环保材料);避免长期接触辐射(比如不要频繁做CT等有辐射的检查)。
最后要提醒的是:如果脖子、腋下、腹股沟等地方出现“不疼、硬、推不动”的肿块,而且持续超过2周,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做个彩超、取点组织做病理检查,就能明确是不是淋巴瘤。早期发现、规范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别因为“淋巴瘤”带个“瘤”字,就误以为是良性而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