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团队发现,携带产colibactin毒素的大肠杆菌(pks+ E. coli)的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患者,其结直肠癌病史发生率是未携带者的3.25倍。该成果发表于《eGastroenterology》,揭示肠道菌群可能加剧遗传易感人群的癌症风险。
核心发现
- 高流行性:该菌在研究群体中普遍存在,尤其在吸烟者中检出率更高
- 手术影响:既往接受结直肠手术的患者未检测到pks+大肠杆菌,表明完整肠道环境是定植必要条件
- 组织变化:携带菌株的腺瘤呈现更显著的DNA损伤标志物和IL-6炎症因子升高
研究设计
2018-2019年间,研究者对75例未接受结肠手术的FAP患者进行了内镜活检,检测其结肠息肉及周围黏膜中的pks+大肠杆菌。通过病理切片可见,携带该菌的息肉(图A-C)呈现高级别管状腺瘤特征,并在隐窝结构中检测到革兰氏阳性/阴性染色细菌。
临床意义
研究首次揭示肠道菌群与遗传性癌症的关联机制。产colibactin毒素通过DNA烷基化损伤和促炎信号通路,加速FAP患者本已脆弱的结肠上皮癌变进程。建议对高风险人群开展粪便/黏膜菌群筛查,并探索益生菌、噬菌体等靶向干预手段。
研究展望
作者提出三大应用方向:
- 开发菌群靶向预防策略(益生菌/抗生素/噬菌体)
- 建立基于菌群检测的早筛体系
- 针对colibactin诱导的DNA损伤开发新型治疗方案
该研究为遗传性肿瘤防治开辟新路径,但需更大规模的多中心研究验证结果。期刊《eGastroenterology》已收录该成果并被PubMed等重要数据库收录。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