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约占所有癌症的3%-5%。公众对这类疾病有不少误解,其中“会不会传染”是最常问的问题。作为血液科医生,我想从专业角度讲清楚疾病本质,帮大家建立科学认知。
从肿瘤本身的逻辑来说,淋巴瘤的发生是因为身体里的免疫细胞(比如B细胞、T细胞或NK细胞)基因出了问题。这些细胞在生长分裂时,染色体可能发生异常拼接,导致细胞生长的“开关”坏了,开始不受控制地增殖。但这种异常生长是完全“个人化”的——既不会通过直接接触传给别人,也不会通过空气、飞沫或者血液传染。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明确说过,除了极少数和病毒相关的淋巴瘤(比如EB病毒相关的类型),绝大多数肿瘤都没有传染性。
这里要特别说明:淋巴瘤本身不传染,但有些患者因为疾病或治疗,免疫功能会变弱。比如做化疗或靶向治疗的患者,身体里负责免疫的CD4+T细胞数量可能降到正常的30%-50%,这时候他们更容易被外界的病菌侵袭。但这和“传染”是两码事——就像免疫差的人容易得带状疱疹,但带状疱疹是病毒感染,和淋巴瘤会不会传给别人没关系。
对于患者的日常防护,建议分三个方面做:
- 环境防护:流感高发季或者去人多的地方,最好戴医用防护口罩。比如N95口罩能过滤95%的0.3微米细小颗粒,有效降低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 接触防护:一定要注意手卫生,用含酒精的速干手消剂或者规范洗手。有实验显示,正确洗手能让手上的细菌减少90%以上。
- 营养支持:保持均衡饮食,重点补点维生素D、锌这些能帮着调节免疫的营养素。临床观察发现,血清里的25-羟维生素D水平每提高10ng/ml,呼吸道感染的概率就能下降25%。
大家和淋巴瘤患者相处时,得记清楚:正常的社交接触(比如说话、握手、一起吃饭)不会让你得淋巴瘤。反而过度疏远、隔离患者,可能让他们更焦虑,甚至不想好好配合治疗。最新的肿瘤心理学研究证实,有良好的家人朋友支持,患者坚持完成治疗的概率能提高约60%。对患者自己来说,与其盲目害怕,不如建立科学的防护习惯——比如定期查免疫功能指标,跟着医生的建议调整防护强度。
还要强调一点:虽然淋巴瘤不传染,但有些因素可能和它有关。比如EB病毒、幽门螺杆菌这些病原体,可能会增加某些类型淋巴瘤的风险。预防这些感染能降低相关风险,但这是“防肿瘤”的一级预防,和“防传染”根本不是一回事。
通过科学认知和规范防护,我们既能消除对淋巴瘤的误解,也能给患者创造更友好的治疗环境。现在医学进步很快,早期淋巴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能达到60%-80%。正确认识疾病本质,才是战胜肿瘤的重要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