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其实是病毒和人体免疫系统的一场“攻防战”。鼻病毒、冠状病毒这类常见感冒病原体,会释放蛋白酶破坏鼻腔黏膜的保护屏障,导致鼻腔血管扩张充血;接着鼻腔腺体分泌增多,就会出现流不完的清水鼻涕。而发热是免疫系统启动的信号——被感染的细胞会释放“内源性致热原”,刺激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你会先觉得冷(寒战),紧接着体温飙升(高热)。
前72小时,试试“3温2静”护理法
面对感冒的流涕、发热症状,前72小时的应对最关键,不妨用“3温2静”护理法:每小时喝200ml温水,保持尿液清亮(说明身体不缺水);吃小米粥、蒸南瓜这类易消化的食物;家里保持22-24℃的温度、50-60%的湿度;每天睡够8小时;还要避开烟酒、粉尘这些刺激物。这套综合护理能帮身体维持代谢平衡,给免疫系统“作战”创造最佳环境。
这些情况要及时就医
普通感冒大多能自己好,但出现以下信号得赶紧去医院:持续高热(超过39℃)超过24小时;鼻涕变成黄绿色,还伴着面部压痛;呼吸每分钟超过24次,或者血氧饱和度低于95%(可用家用血氧仪测);症状持续10天没改善;以及6个月以下婴儿发热。尤其要注意,孕妇、有慢性病的人、免疫力弱的人如果发热,一定要找专业医生指导治疗。
物理降温的3个误区,别踩!
关于物理降温,有3个常见误区得纠正:体温超过38.5℃时捂汗,会阻碍身体散热;给婴幼儿用酒精擦身,可能导致酒精中毒;局部冰敷会引发血管收缩,反而容易反弹升温。推荐用科学的温水擦浴法——用32-34℃的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这些大血管经过的地方,也可以配合物理降温产品使用。这种方法温和,更符合身体的散热规律。
预防感冒反复,建“免疫屏障”要做这几点
想少被感冒找上门,得帮身体构建“免疫屏障”:每天吃5种不同颜色的蔬菜和水果,补充多样营养素;每周做3次、每次4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保持规律睡眠,睡够深度睡眠;用冥想之类的方法调节压力。有研究显示,维生素D3可能对免疫调节有辅助作用,但具体要不要补、怎么补,得结合个人健康状况评估。
总之,感冒是常见的“小毛病”,但应对得法能减轻不适。关键要懂正确的护理方法、认清需要就医的信号,再通过日常习惯把免疫力养强——让免疫系统更“能打”,自然能少受感冒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