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上传授知识的背后,藏着不少教师的咽喉健康痛点。有研究显示,长期高强度用声的教师中,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喉咙干、痒、痛或异物感——这和长时间用声带导致黏膜轻微磨损,以及教室里粉尘、封闭环境的反复刺激有关。就连常用的电子扩音设备,如果用不对(比如音量开太大、离嘴太近),也会让发声方式变形,反而加重喉咙损伤。
慢性咽炎的三个常见诱因
教师的咽喉问题不是突然出现的,往往和“环境、习惯、身体状态”三者叠加有关:
- 环境里的隐形伤害
空气质量越差,咽炎风险越高——比如雾霾天、教室里粉尘多,都会刺激喉咙黏膜;室内太干(比如冬天开暖气),黏膜的保护力会下降;新装修教室的材料散出来的有害气体,也是近几年新增的“凶手”。 - 生活习惯的小漏洞
经常吃辣、过咸或过烫的食物,容易破坏喉咙黏膜的“保护屏障”;每天喝水不够(比如忙起来半天不喝一口),会让喉咙局部免疫力变弱;还有很多教师上课连续讲三四十分钟不歇,声带一直“工作”,自然容易累出问题。 - 身体自身的小变化
免疫力波动(比如换季感冒时),喉咙症状会更明显;肠胃不好的人,胃酸反到喉咙里,会反复刺激黏膜;甚至口腔里的菌群失衡(比如经常口腔溃疡),也会影响喉咙的健康。
喉咙“报警”的信号要认清
教师的咽喉症状有明显规律:早上起来最难受——喉咙干痒、有异物感,甚至想干呕,到晚上反而轻一点。如果出现这几个“危险信号”,一定要赶紧去查:
- 一直单侧喉咙痛,不是两边都不舒服;
- 咽东西时,能明确感觉到“有东西卡着”的位置;
- 声音哑还伴着呼吸声变粗(比如说话像“漏气”)。
教师专属的5个护嗓秘诀
保护喉咙不是“忍”出来的,而是要建立“日常养护+应急处理”的系统方法:
- 让嗓子“劳逸结合”
每讲15分钟就穿插互动(比如提问、小组讨论),别让声带一直“紧绷”;学用肚子发力的发声技巧(比如说话时感觉肚子在“鼓”),比用喉咙喊省力气;课间可以用装热水的杯子熏喉咙(或者用蒸脸仪),湿润黏膜。 - 把教室环境调舒服
装空气净化器过滤粉尘和污染物,用加湿器保持室内湿度(最好在40%~60%之间);尽量用无尘粉笔或电子板书,减少粉尘飞到喉咙里。 - 喝水要“主动”,不是等渴了
每隔30分钟喝一口水(别一次喝太多),可以含一点含电解质的润喉糖(或喝淡电解质水),帮助黏膜修复;吃完东西用淡盐水漱漱口,清理喉咙里的食物残渣。 - 给声带“定个休息时间”
每天留半小时到一小时“不说话”(比如午休时少聊天),让声带歇一歇;做些简单的咽喉肌肉训练——比如反复做吞咽动作、舌头往上顶硬腭(每次10下,一天做几次),强化喉咙的“耐受力”。 - 突发情况怎么快速缓解
喉咙突然肿起来(比如讲了一天课之后),可以用冷毛巾敷一会儿再换热毛巾(交替敷3~5次),缓解肿胀;随身带个小型雾化机,喉咙干痒得厉害时用一下;如果声音哑得厉害,学会“保护性闭声”——不要大声喊,用轻声但清晰的声音说话,减少声带摩擦。
这些“偏方”其实在伤嗓子
很多人信的“土方法”,反而会加重问题:
- 含薄荷的润喉糖:可能让喉咙血管收缩异常,短期舒服,但之后会更干;
- 频繁清嗓:清嗓的力气比正常发声大3~5倍,会反复冲击声带,加重黏膜损伤;
- 完全禁声:连续几天不说话,会让嗓子肌肉变弱,以后再用声更容易累;
- 用含氯的东西熏喉咙:比如84消毒液兑水蒸,会加重化学刺激,反而伤黏膜。
声音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工具”,科学养护远比“亡羊补牢”管用。有临床数据显示,坚持以上方法的教师,3个月后喉咙不舒服的情况会明显减轻。建议学校把咽喉健康纳入职业健康管理,定期帮老师评估发声功能;教师自己也要把嗓子当成“需要照顾的伙伴”——早重视、早调整,才能让“讲课的声音”更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