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就像脑子里的“交通意外”,脑梗死是血管堵了导致血流中断,脑出血是血管破了引发异常出血。两者都属于急性中风,但发病机制完全不同——脑梗死主要分三类:血栓形成像水管里长了锈块堵了管道;脑栓塞像突然掉进异物阻塞通道;腔隙性脑梗死是毛细血管的微小堵塞,类似地漏被细沙堵住。
两种“中风”的五大关键差异
- 发作速度
脑出血的症状通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而脑梗死的症状发展更缓慢,可能需要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才会加重。 - 血压表现
脑出血患者常伴随血压明显升高,脑梗死患者的血压则可能正常或仅有轻度上升。 - 发病年龄
脑出血更爱找50-60岁的人,脑梗死近年却越来越“年轻化”,40岁左右的患者比例明显上升。 - 影像特征
做头部CT时,脑出血会显示“高密度白影”,像雪地上的白石头;脑梗死初期可能是“低密度灰影”,24-48小时后才会更清晰。 - 继发症状
脑出血常伴随剧烈头痛、呕吐等“脑袋里压力高”的表现;脑梗死则以手脚麻木无力、说话不清楚等“身体局部神经问题”为主。
FAST口诀:黄金4.5小时的救命密码
掌握中风识别口诀,能大幅提升救治效率:
Face(脸):让患者微笑,看是否单侧脸下垂、嘴角歪;
Arm(手臂):让患者双臂平举10秒,看是否单侧手臂无力下垂;
Speech(言语):让患者重复简单句子(比如“今天天气好”),听是否口齿不清、答非所问;
Telephone(电话):发现任何异常,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特别提示:约15%的脑干梗死患者,可能表现为突然头晕、看东西重影或吞不下饭——2022年《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新增“BEFAST”版本,把“平衡障碍(站不稳)”和“眼睛问题(复视)”也纳入了预警信号。
影像学检查的“照妖镜”效应
头部CT是急诊判断中风的“第一帮手”:
- 脑出血在CT上一眼就能看到“白块”,像脸上沾了白粉;
- 脑梗死初期可能“藏起来”,但DWI-MRI(磁共振)能在发病10分钟内捕捉到异常信号;
- 脑干、后脑勺等深部位的梗死,CT容易漏诊,需结合磁共振一起判断。
最新研究显示,多模态影像技术(如CT灌注、血管造影)能精准找到“缺血危险区”,为溶栓治疗提供依据,但必须由专业医生评估。
预防胜于治疗的科学策略
- 血压管理:把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波动幅度不超过20/10mmHg(比如高压别从120突然升到140);
- 血脂调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要降到1.8mmol/L以下,需配合清淡饮食和运动;
- 血糖监测:空腹血糖别超6.1mmol/L,餐后2小时别超7.8mmol/L;
- 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等药物需遵医嘱使用,不能自己加量或停药;
- 生活方式干预: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戒烟限酒。
特别提醒:睡觉打呼噜、憋醒(睡眠呼吸暂停)已被证实会增加中风风险——如果有夜间打鼾、早上总困的情况,建议及时做睡眠监测。
不管是脑梗死还是脑出血,早识别、早送医是救命关键,但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把血压、血脂、血糖管牢,改掉坏习惯,才能把中风的风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