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疝是腹腔里的器官通过腹壁薄弱部位突出形成的肿块,简单说就是“肚子上鼓包”,主要和腹壁强度减弱、腹内压力增高有关。根据鼓包的位置不同,主要有七种类型: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股疝、脐疝、白线疝、切口疝和闭孔疝。这些疝气在突出位置、高发人群、危险程度上都有差异,需要医生专业鉴别。
腹股沟区的疝气:斜疝和直疝不一样
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突出路径完全不同。斜疝多因先天性腹膜鞘突未闭合,从腹壁下动脉外侧的深环进入腹股沟管,常见于20-40岁的青壮年男性;直疝则通过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角”突出,占腹股沟疝的5%-10%,主要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人。手术修补时处理方式也不同,斜疝需要高位结扎疝囊,直疝常用Bassini或Lichtenstein修补法。
特殊人群的疝气:女性、孩子、老人各有特点
股疝是女性常见的疝气类型,占所有疝气的3%-5%,疝囊经股环进入股管,特别容易卡住(嵌顿),60%的患者是50岁以上的女性。脐疝在婴幼儿中很常见,发病率2%-3%,大多18-24个月会自然闭合;成人脐疝常和腹水、肥胖有关,需要手术治疗。切口疝的发生率和手术切口类型有关,纵行切口术后切口疝发生率10%-15%,明显高于横切口。
特殊部位的疝气:容易被误诊的“鼓包”
白线疝多发生在剑突与肚脐之间的腹白线区域,典型表现是上腹部有个能推回去的肿块;闭孔疝很少见但危险,70%是消瘦的老年女性,常表现为大腿内侧放射性疼痛,容易被误诊成髋关节疾病,30%的患者术前都被看错了,需要做CT才能确诊。
并发症预警:这些情况要立刻去医院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马上就医:肿块突然增大、剧烈疼痛(提示嵌顿,器官被卡住了);呕吐或停止排气排便(可能肠梗阻);局部皮肤发红发热(提示绞窄,器官缺血坏死)。嵌顿性疝如果6小时内没复位,肠坏死的风险会增加5倍。超声检查能准确判断疝内容物的活性,诊断准确率达92%-95%。
治疗与恢复:确诊后要手术,术后注意这些
所有腹外疝确诊后都需要择期手术,手术时机很重要:嵌顿或绞窄性疝要做急诊手术,易复性疝可以选限期手术。现在腹腔镜技术已经广泛用于疝修补,和传统开放手术相比,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降低40%,但要符合手术适应证。术后3个月内别提重物,还要控制慢性咳嗽、便秘等能增加腹压的因素。
腹外疝是常见的腹壁疾病,无论哪种类型,早发现、早治疗都能降低并发症风险。平时要注意避免长期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压的行为,一旦发现肚子上有鼓包、疼痛或其他异常,及时找医生检查,避免延误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