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痛就像身体的“警报器”,每一阵疼都在传递健康信号。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牙痛背后藏着至少8类原因,小到龋齿、大到心脏问题都可能引发。搞清楚这些“痛源”的特点,能帮你在牙痛时更科学地应对。
牙痛的两大分类
牙源性疼痛占临床牙痛病例的80%以上,是牙齿本身出了问题(比如龋坏、裂纹);非牙源性疼痛则是其他系统疾病“牵连”到牙齿,这类痛容易被误诊,得特别留意。
牙源性疼痛:5种常见类型
1. 牙髓炎
典型表现是“夜间突然疼得厉害”,喝冷水或热水会加重,疼起来像“整排牙都在疼”(放射性疼痛)。通常是龋齿烂穿了牙釉质,伤到里面的牙髓(牙神经),引发了不可逆的炎症。
2. 根尖周炎
嚼东西时会突然刺痛,能明确指出是哪颗牙在疼,还可能伴随牙龈肿、化脓。大多是牙髓炎没及时治,炎症扩散到了牙根尖周围。
3. 牙隐裂
牙齿表面看不出龋坏,但咬硬东西后会反复疼,裂纹得用特殊染色才能看到,容易被当成牙周病。比如咬坚果、啃骨头后,牙齿一直隐隐作痛,就得警惕。
4. 智齿冠周炎
18~30岁的人容易得,表现为最后一颗牙(智齿)周围的牙龈红肿,张嘴都困难,严重时会引发脸肿。需要局部冲洗加抗感染治疗。
5. 牙周脓肿
牙龈突然肿起来,像有颗“小痘痘”,疼得跳着痛,里面有脓液,还可能有牙周袋(牙龈和牙齿之间的缝隙)。急性期得切开排脓,之后要做系统的牙周治疗,约23%的人会伴随发烧。
非牙源性疼痛:3种要警惕的类型
1. 三叉神经痛
疼起来像“闪电劈过”,只持续几秒到几分钟,晚上会缓解,疼的位置和三叉神经的分支对应(比如一侧脸颊、下颌),得通过神经阻滞试验才能确诊。
2. 心源性疼痛
约3%~5%的心肌缺血患者,疼痛会放射到左下颌,感觉是“压榨样的钝痛”,还会伴随胸闷、左肩膀不舒服。有心脏病史的人要是出现左下颌疼,一定要警惕。
3. 颌面神经痛
疼的位置模糊,按某个“扳机点”(比如脸颊某块肌肉)会诱发放射痛,大多和咀嚼肌过度收缩有关,比如有磨牙习惯或总低头看手机的人容易得。
科学应对牙痛:3步走
- 记好症状:详细记下来疼的时间(比如晚上几点发作)、持续多久、什么情况会诱发(比如喝冷水、咬硬东西)、疼的感觉(是刺痛、胀痛还是压榨痛),拍张疼痛部位的照片,方便医生对比。
- 应急处理:用温盐水漱口清洁口腔,肿的地方冷敷(比如用冰袋裹毛巾敷)减轻肿疼。别自己吃止痛药,不然会掩盖病情,耽误诊断。
- 精准就医:带好之前的检查资料(比如心电图、血压记录),配合医生做叩诊(敲牙齿)、冷热测试、拍牙片等检查,帮医生尽快找原因。
最后提醒:如果单侧牙龈先灼痛2~3天,之后长出水疱,要警惕带状疱疹的前期表现,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低的人更要留意;要是疼痛持续超过24小时,或者伴随发烧,一定要及时去口腔专科医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