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cerebral)
[ser´ĕ-bral, sĕ-re´bral] 与大脑相关的。
脑性瘫痪 是指非进行性神经运动功能障碍的诊断术语,其特征是由于未成熟大脑受到损伤引起的运动和姿势障碍。脑功能障碍可能源于中枢神经系统先天发育异常,也可能由先前正常发育的神经系统损伤所致。脑瘫的损害始终是静态而非进行性的,病变本身不会恶化。随着儿童成长和神经系统的成熟,运动障碍的表现形式和相关缺陷的显现会随时间变化。该诊断并无广泛接受的发病年龄标准,通常将8岁作为获得性损伤分类的上限(此时运动区域基本成熟,神经可塑性显著降低)。8岁前大脑受损的功能可能由其他区域部分代偿,但该年龄标准尚存争议。
脑瘫患儿常伴随神经学、认知和感知能力缺陷的高风险。运动缺陷通常早于语言或感知能力延迟显现。
病因学 脑瘫相对常见,每200名儿童中约1例。确切病因难以确定,但通常发生在3岁前。产前异常和损伤占比40-60%。胎儿脑损伤可由母体感染、药物/酒精滥用、其他致畸暴露和遗传综合征引起。30-50%病例与早产相关,但因果关系尚存争议。30年前认为多数脑瘫源于分娩相关脑损伤,现则更强调产前因素如早产、难产及围产期脑损伤。任何干扰胎儿供氧的情况都可能造成损伤,包括胎盘早剥、脐带脱垂和慢性胎盘功能不全。围产期和新生儿期的潜在病因包括低血糖(导致细胞死亡)、高钠血症(引起细胞高渗状态、血管病变及颅内出血)、高胆红素血症。产后获得性脑瘫约占10%,儿童脑损伤可由脑膜/脑部感染、近溺水缺氧事件、成功治疗后遗留脑损伤的癌症、颅脑创伤或脑卒中综合征引起。
临床分型 根据主要临床表现可分为三大类型:
- 痉挛型:特征为牵张反射亢进、肌肉痉挛和易发生关节挛缩;
- 手足徐动型:表现为无目的、不自主的运动和肌张力障碍;
- 共济失调型:儿童表现为平衡障碍、协调性差和步态蹒跚。
治疗 治疗方案取决于脑损伤的性质和程度。肌肉松弛剂和其他药物可减轻痉挛。骨科手术、石膏固定、支具和牵引可矫正或预防继发畸形。早期肌肉训练和特制锻炼可促进功能恢复、预防畸形,帮助儿童过上自立生活。即使未能早期干预,全面评估仍有必要,康复计划可在生命各阶段取得成效。癫痫发作需使用抗惊厥药物。认知障碍儿童需特殊教育及其他相关问题的针对性处理。
(注:原文中所有超链接、导航栏、推荐内容已清除,保留医学定义核心内容)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