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免疫系统有时候会“出错”——如果它异常激活,可能会攻击自身血管,引发一种叫过敏性紫癜的病。这种病主要是毛细血管发生了无菌性炎症,让血管壁变“脆弱”,容易漏出东西。儿童和青少年比成年人更容易得,得重点留意他们的皮肤变化。
四大常见诱因,帮你找“源头”
- 感染:最主要的诱因是呼吸道感染,像腺病毒、EB病毒、链球菌这些病原体,可能触发免疫系统“乱反应”。大概60%的患者发病前都有过明确的感染史(比如感冒、嗓子疼)。
- 食物:海鲜、鸡蛋、牛奶这类高蛋白食物要多留意,有些患者吃坚果、巧克力也会出现类似过敏的反应。
- 药物:抗生素占诱发因素的40%以上,其中青霉素、头孢这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最常见;解热镇痛药、疫苗接种也可能成为诱因。
- 环境:花粉季节发病率明显上升,尘螨、昆虫叮咬、寒冷刺激等也可能诱发。建议关注环境变化时的身体反应(比如换季节、去花丛后有没有起疹子)。
典型症状,教你“一眼认”
过敏性紫癜的疹子有三个核心特征:
- 样子:一开始是鲜红色的小斑丘疹,慢慢变成紫红色,按下去颜色不褪,表面可能有点轻微脱屑。
- 位置:80%的人最先在下肢长疹子,两边对称分布,臀部、膝盖这些受重力影响的部位更常见。
- 变化:疹子可能连成一片,部分人会伴随血管神经性水肿(比如眼皮、嘴唇突然肿起来),严重的甚至会出现皮肤坏死。
除了皮肤症状,大概三分之一的患者会有关节肿痛(比如膝、踝关节);20%-30%的人会累及肾脏,要留意尿里有血(血尿)或泡沫多(蛋白尿)的情况。
医生怎么诊断?这几个条件要满足
医生诊断时需要符合以下三点:
- 有上面说的典型紫癜皮疹;
- 至少有一个辅助证据(比如皮肤活检显示血管炎、血里IgA指标升高、尿检查出异常);
- 排除其他出血性疾病(比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有研究发现,当血清IgA和C3的比值超过2.5时,诊断的准确性能达到89%,医生可能会用这个指标辅助判断。
科学管理,从急性期到预防复发
-
急性期:先稳下来
- 记饮食日记:把每天吃的食物、接触的东西写下来,帮着找致敏源;
- 缓解瘙痒:痒的时候用凉毛巾局部冷敷(温度别太低,避免冻伤);
- 规范治疗:听医生的话,用抗组胺药(抗过敏药)配合维生素C一起治。
-
恢复期:慢慢调回来
- 重建食物耐受:从单一低敏食物开始尝试(比如大米、青菜),逐渐增加种类,避免一下子吃太多易过敏的食物;
- 环境保湿:家里湿度保持在40%以上,太干的环境会加重皮肤不适;
- 补充维生素C:优先从蔬菜水果(比如橙子、猕猴桃、青椒)里补,不用特意吃大量补充剂。
-
预防复发:避开“触发点”
- 接种疫苗:病情稳定时可以打肺炎球菌疫苗,减少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 花粉防护:花粉高峰期前戴口罩、关窗户,尽量少去花丛;
- 记录症状:把疹子出现的时间、环境(比如吃了啥、接触了啥)记下来,找出规律,下次提前避开。
特殊人群要注意这些
儿童患者:
- 6-7岁是高发年龄,男孩比女孩多;
- 集体生活时要加强感染防控(比如勤洗手、少共用杯子);
- 运动选游泳这类低强度的,避免跑跳太多加重血管负担。
孕期女性:
- 怀孕时复发风险会增加,要定期查尿蛋白(看有没有伤肾);
- 分娩方式要听医生的,结合病情和胎儿情况综合选择。
最后要提醒的是,有研究说调节肠道菌群(比如在医生指导下吃益生菌)可能降低复发风险,但一定要找专业医疗团队评估,别自己乱尝试。
过敏性紫癜虽然表现在皮肤,但可能影响关节、肾脏,早发现早干预很重要。平时多留意身体信号(比如腿上突然长紫疹子、尿里有泡沫),跟着医生的方案规律管理,大部分人都能控制得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