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没明显外伤却一直疼?别不当回事,可能藏着5类健康问题。临床数据显示,约68%的手部慢性疼痛和职业劳损有关,还有23%是系统性疾病引起的,得早注意早排查。
一、腱鞘炎:“重复用手”埋下的疼
长期做重复手部动作的人容易得这个——肌腱外面的滑膜鞘出现无菌性炎症。典型表现是早上起来手指发僵,弯曲时会有“弹响”,手掌和手指连接处酸酸的,握拳时疼得更明显。研究发现,连续用触控设备(比如手机、平板)超过4小时的人,发病率比普通人高很多。建议试试“40分钟工作法”:每工作40分钟歇会儿,做“握拳-张开”的循环拉伸,能降低35%的发病风险。
二、类风湿性关节炎:免疫系统“认错了”目标
这是种自身免疫病,会“攻击”自己的关节,尤其爱找两边对称的小关节(比如靠近手掌的指节)。严重时手指会变“天鹅颈”样(像天鹅脖子那样弯曲),30-50岁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3倍,还常伴着疲劳、低热等全身症状。如果早上起来手指僵超过1小时,一定要及时去查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这个检测的特异性能达90%。
三、退行性骨关节病:关节“用久了”的正常磨损
关节软骨退化后,骨头会增生(俗称“骨刺”),但疼不疼主要看增生的位置,不是大小。最新研究说,适度做些负重运动(比如散步)能刺激软骨修复,但别单次持续抓握超过30分钟(比如长时间握鼠标、提重物),不然会加重磨损。
四、腕管综合征:“手机党”易得的“神经压迫病”
手腕里的正中神经被压到,会导致拇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靠近拇指的那半边发麻。医生常用两个简单检查:轻叩手腕看有没有麻(Tinel征)、弯着手腕保持1分钟左右看会不会麻(Phalen试验),阳性率分别有78%和82%。数据显示,每天用手机超过5小时的人,患病风险是常人的2.7倍。
五、其他隐患:可能是全身病的“信号”
如果手掌和手指连接处的背面疼还肿,要查是不是滑膜炎;中年男性如果大拇指和手掌连的关节(第一掌指关节)单侧疼,得警惕痛风;指甲和肉分开(甲床分离),可能和甲状腺功能异常有关;长期戴太紧的戒指,要注意手指末端的血液循环会不会受影响(比如手指变紫、发麻)。
疼的时候该怎么办?分阶段应对
急性期(0-72小时):用“PRICE原则”快速缓解——保护(别再让手受伤)、休息(暂时别用力做事)、冰敷(用冰袋裹毛巾敷15-20分钟,糖尿病患者别随便用)、加压(用弹性绷带轻轻裹住手腕/手指)、抬高(把手抬到比心脏高的位置,比如垫个枕头)。
亚急性期:可以用分指式护指套,临床研究显示能减少肌腱摩擦,缓解疼痛。
如果出现关节变形,或者疼超过2周还没好,一定要及时做关节超声,必要时查类风湿因子、血尿酸等指标。
最后提醒:所有保守治疗都要听康复科医生的,别自己用激素类药物。预防的话,每工作1小时,做10分钟“手部放松训练”:比如手指爬墙(用手指沿着墙慢慢往上“爬”)、用橡皮筋扩指(把橡皮筋套在手指上,用力张开)。平时多注意手部血液循环(比如搓手、活动手指),能有效预防慢性劳损。
手指疼不是小问题,尤其是没外伤的持续疼,得对应上面的情况排查。早调整习惯、早针对性处理,或者及时就医,才能避免越拖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