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后的瞬间疼痛常令人困惑:到底是普通扭伤还是骨折?其实现代医学有套简单的判断方法——从症状表现、时间变化和影像检查三个层面,帮大家科学区分骨骼损伤情况。
症状表现:先看疼感和肿胀,再摸有没有“异常”
先看疼痛的性质。普通扭伤(比如肌肉、韧带拉伤)一般是钝痛或酸酸的疼,动的时候会加重,但还能勉强忍;骨折的疼完全不一样,像刀割、电击似的剧烈,压根没法活动受伤的部位——比如崴脚要是骨折了,连站都站不住,稍微动一下就疼得冒冷汗。如果是骨裂或骨头完全断了,换个体位(比如躺着变坐起来)都会疼得更厉害,严重的甚至会疼到休克。
再看肿胀的特点。扭伤的肿是“慢慢起来”的,通常24小时内才会明显,摸起来软软的、有弹性;骨折的肿是“暴脾气”,几小时内就鼓起来,皮肤发亮、绷得紧紧的,像充了气的气球。还有些“异常信号”要注意:要是摸到骨头突出的位置不对(比如手腕突然多了个“包”)、腿或胳膊变弯了,或者动的时候能感觉到骨头摩擦的声音、有奇怪的活动角度(比如手指能弯到不正常的方向),那十有八九是骨折了。
时间演变:疼得越久、越重,越要警惕骨折
普通扭伤的疼有“缓解规律”:一般48小时内会慢慢减轻,3天后能试着活动一下(比如慢慢走两步);但如果疼了3天还没好,甚至越来越厉害——比如第一天只是有点疼,第二天疼得睡不着,第三天连碰都碰不得,就得小心“隐匿性骨折”(比如很轻的骨裂)。尤其是老人,因为骨质疏松,有时候骨折的疼会“延迟发作”——比如走了一段路后才开始疼,或者睡一觉起来突然更疼了,这时候千万别当成“普通腿疼”,得赶紧去查。
影像检查:机器帮你“看透”骨头里的问题
自己拿不准的时候,就得靠影像检查“确诊”。拍X片是最常用的,能看出85%以上的骨折,但对很细的骨裂、关节里面的骨折可能漏诊;CT能拍横截面的图像,适合查脊柱、髋关节这类复杂部位的骨折(比如腰摔了,X片看不清,CT就能看出骨头有没有碎);MRI更擅长看“看不见的伤”——比如骨头里面的水肿、韧带撕裂,通常是X片或CT查不出来时才用。
应急处理:记住“RICE”四步,别瞎折腾
不管是扭伤还是骨折,先按“RICE”原则处理,能把伤害降到最低:
- Rest(休息):别让受伤的地方受力——比如脚扭了就别踩地,手伤了就别拿东西;
- Ice(冰敷):用冰袋或裹着毛巾的冰块敷,每次15分钟,中间隔2小时(别直接贴皮肤,会冻伤);
- Compression(加压):用弹性绷带轻轻裹住肿的地方,别裹太紧(不然会压到血管);
- Elevation(抬高):把受伤的肢体抬得比心脏高——比如腿受伤就垫个枕头,胳膊受伤就挂在脖子上,能减轻肿胀。
千万别做这些“禁忌动作”:别揉肿的地方(会加重皮下出血,肿得更厉害)、别热敷(刚受伤时热敷会让血管扩张,出血更多)、别自己掰骨头(比如看到胳膊弯了,就试着掰直,容易伤到神经和血管)。如果有破口,用干净的纱布或无菌敷料盖住,别碰脏东西。
就医指征:这些情况必须立刻去医院
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别犹豫,马上找医生:
- 受伤的手/脚麻了、摸不到脉搏(提示血管或神经被压到了);
- 骨头戳破皮肤露出来了(开放性骨折,容易感染,必须急诊清创);
- 小孩受伤(骨骺骨折会影响生长发育,错过时间可能长不高);
- 肋骨、脊柱骨折(比如摔了后背,呼吸时疼得厉害,可能伤到肺或内脏,有生命危险);
- 看到明显畸形——比如手腕像“餐叉”一样弯了(Colles骨折)、肩膀变方了(肩关节脱位),这是典型的骨折/脱位信号。
现在急诊强调“损伤后2-4小时是黄金窗口期”,越早处理,越能避免后遗症(比如骨折没接好变成畸形,或者血管受压导致坏死)。虽然现在有更先进的影像技术帮忙,但“及时就医”才是最关键的——毕竟再厉害的机器,也比不上医生的现场判断。
其实不管是扭伤还是骨折,核心是“别硬扛”:学会怎么判断、怎么应急,能大大减少后面的麻烦。比如骨折没及时处理,可能要做手术;扭伤揉了之后,肿得更厉害,恢复时间翻倍。掌握这些知识,不是为了“自己当医生”,而是为了“别做错事”——把伤害降到最低,再交给专业的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