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鼻中隔偏曲矫正或上颌窦囊肿摘除术后,还是一直头痛?这就像一串没推倒完的多米诺骨牌,得一步步找出背后的原因。临床上,这类术后持续头痛主要和三类问题有关。
一、鼻窦结构又出了新问题
鼻子和鼻窦是由5组连在一起的含气腔组成的,手术本来是为了纠正结构异常,但有时可能反而引发新的问题:比如筛窦、额窦的开口处黏膜肿了或者长了瘢痕,导致分泌物排不出去;术后没清干净痂皮,中鼻道和下鼻甲粘在了一起;还有可能手术矫得过了,导致鼻中隔穿孔,或者鼻甲反而代偿性变大。建议术后3个月做一次0.5mm薄层鼻窦CT,重点看看窦口有没有堵、黏膜上的纤毛能不能正常帮忙排分泌物。
二、大脑的痛觉变得敏感了
手术的创伤可能让大脑的痛觉系统“变敏感”:大约15%的人对疼痛的耐受度会降低,比如碰到冷空气这种轻微刺激,就觉得特别疼;疼痛的样子也会变,一会儿像电击,一会儿像火烧,一会儿又闷得疼;如果术前就有明显焦虑(焦虑评分≥15分),术后得神经性头痛的概率会升到28%。这时候神经内科医生可能会建议做脑血流图(TCD),看看双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差有没有超过20%。
三、颅内可能有隐藏的问题
有些头痛是颅内的隐藏问题导致的,得重点排查这几种危险情况:比如原因不明的颅内压力升高(体重指数超过30的人,患病率是普通人的4倍),典型表现是一跳一跳的头痛,还会视力忽好忽坏;静脉窦血栓,突然剧烈头痛,还会意识不清,血液里的D-二聚体指标通常会升高;桥小脑角区病变,一边听力越来越差,还会脸麻,得做3T MRI增强扫描。检查的顺序建议先做头颅MRI平扫,再做MRV静脉成像,必要时做CT脑血管造影(CTA)。
多维度解决头痛的办法
想要缓解头痛,得从多方面入手:
- 回耳鼻喉科复查:医生会用鼻内镜清理术腔的痂皮,还会用糖丝试验看看鼻腔的感觉功能好不好;
- 神经调控治疗:经颅磁刺激(TMS)每天做1次,连做4周,帮助降低大脑的痛觉敏感;
- 疼痛阶梯管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三阶梯原则,轻度疼痛先选医生推荐的基础镇痛药物(一定要遵医嘱);
- 心理行为调节:正念减压疗法(MBSR)每周做2次,连做8周,能减少“疼痛会变糟”的负面想法。
术后康复期还可以练“4-7-8呼吸法”调节神经:用鼻子慢慢吸气4秒→屏住呼吸7秒→噘着嘴呼气8秒,每天练3组,能让交感神经不那么兴奋,缓解头痛。
其实,持续头痛的原因就像拼拼图,得把影像检查、神经功能测试和心理评估的结果合起来看。临床数据显示,找耳鼻喉科、神经科、心理科一起治的患者,术后6个月头痛缓解的概率能到72%,比只看一个科室的48%高很多。所以碰到术后一直头痛,别只盯着一个地方,多学科联合查原因才是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