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眩晕是耳鼻喉科常见的急症,其中耳石症占了前庭性眩晕的25%到30%。40岁以上的人,每年每100个人里大概有1.6个会得这病,伏案工作的人风险比普通人高1.4倍。这病是因为内耳里的耳石掉错了位置引起的,学会科学应对能明显好得更快。
耳石为什么会“跑错位置”?
我们的内耳里有个管平衡的前庭系统,包括三个互相垂直的半规管,还有两个装耳石的“小袋子”——椭圆囊和球囊。耳石是碳酸钙结晶做的,正常情况下应该老老实实地贴在耳石膜上。如果因为年纪大耳石退化、内耳供血不好,或者不小心碰到耳朵,耳石就会掉下来,要么钻进半规管变成“管结石”,要么飘在内耳的淋巴液里变成“壶腹结石”。2023年《前庭医学》杂志的研究发现,长期保持固定头位(比如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会大大增加耳石掉位置的风险。
耳石跑错位置引发眩晕的原因主要有三个:1. 重力会带着耳石在半规管里动,刺激到不该刺激的地方;2. 两边的前庭系统传递给大脑的信号不一样,大脑没法正常整合平衡信息;3. 管平衡和眼球运动的反射出问题,会导致特定姿势下眼球不自主晃动(位置性眼震)。
怎么判断是不是耳石症?
典型的耳石症有三个“D”特征,能帮你快速判断:1. 跟姿势有关:90%的人都是在特定头位变动时犯病,比如躺着转头、低头洗头的时候;2. 有延迟:不是一动就晕,要等5到20秒才会发作;3. 时间短:一次晕不会超过1分钟。
要注意和这几种病区分:梅尼埃病会有听力忽好忽坏、耳鸣;前庭神经炎是一直晕,还会有不自主的眼球晃动;中枢性眩晕会伴随说话不清楚、一边手脚没力气这些神经症状。医生用Frenzel眼镜检查时,能看到眼球有旋转或水平方向的晃动,而且往生病的那只耳朵方向看时,晃动会更明显,这符合Ewald第二定律。
得了耳石症怎么治?
根据2022年国际前庭疾病协会(Bárány协会)的指南,主要有这几种方法:1. 手法复位:首选Epley法,有效率83%,就是医生帮你连续换4个头部姿势,把耳石转回去;2. 仪器帮忙:如果颈椎动不了,能用多轴旋转椅做精准的三维复位;3. 药物缓解:急性期可以用前庭抑制剂(比如地西泮)减轻症状,再用点改善内耳供血的药。
复位后的注意事项:48小时内保持头部抬高30度躺着;别做剧烈运动,比如跳、翻跟头;可以配合颈椎松动治疗,改善脖子后面的血管供血。
怎么防耳石症?分三级
没生病的人要注意(初级预防):每工作1小时,拉一拉颈部肌肉;睡觉用颈椎牵引枕,保持脖子的正常曲线。
已经确诊的人(二级预防):定期查前庭功能;学会自己复位的手法,比如Brandt-Daroff练习。
做过治疗或复发的人(三级预防):练平衡,比如单腿站、像打太极一样慢慢转移重心;家里改造一下,比如浴室装扶手,别在湿滑的地上走。
如果晕得超过24小时,或者伴随说话不清楚、一边手脚没力气,一定要立刻去医院。建议40岁以上的人每年查一次前庭功能,早发现平衡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