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部下方一阵一阵的刺痛,是很多现代人都遇到过的小麻烦——虽然不算大病,但疼起来连坐、走都受影响,其实这可能是臀肌筋膜在“报警”。臀肌外面包着一层叫臀肌筋膜的“保护膜”,平时帮着维持肌肉形状、传递力量,可如果长期坐得久、姿势不对或者用得太狠,这层膜就容易闹“无菌性炎症”——不是细菌感染,是局部反复受刺激后的炎症反应。研究发现,每天坐超过6小时的人,得这种问题的概率比坐得少的人高很多。
为什么会疼?什么样的疼要注意?
臀肌筋膜的作用是“稳定肌肉”,如果总坐着压它、运动拉伤或者受凉,局部血流就会不顺畅,炎症物质堆在里面,就会疼。这种疼有几个特点:一是位置固定——主要在臀部下方的三角区,有的能摸到一条“硬筋”;二是按的时候疼——在臀大肌下缘大概三指宽的地方,一按就疼,甚至能扯着大腿后侧疼,但一般不超过膝盖;三是和活动有关——坐久了站起来那一下最疼,稍微动一动能好点,但弯腰、下蹲的时候又会加重;四是怕凉爱热——用热毛巾敷敷能舒服点,冰的东西碰着反而更疼。
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这种问题?
其实在家就能初步自查:先摸一摸臀部下方,有没有固定的压痛点?坐超过1小时后站起来,是不是疼得更明显?大腿后侧的疼有没有超过膝盖?如果这几个情况都中了,大概率是臀肌筋膜的问题。
分阶段处理,疼得轻好得快
疼的不同阶段,处理方法不一样,别乱试: 刚疼的前3天(急性期):先别做剧烈运动,调整椅子高度,让髋关节和膝盖弯成100-110度(坐直了,膝盖比髋部稍低一点);每坐40-50分钟就站起来走5分钟;用冰袋或者冰毛巾敷疼的地方,每次10-15分钟,间隔2小时再敷——别用热的,会越敷越肿。 3天后(亚急性期):换成热毛巾或者热水袋敷,温度控制在40-45℃,敷15-20分钟,帮着活血;用网球或者筋膜球在疼的地方慢慢滚,轻轻压,松解开紧的筋膜;试试拉伸——比如仰卧抱着一条腿的膝盖往胸口靠,或者做鸽子式瑜伽,慢慢拉开臀肌。 不怎么疼了(康复期):运动前后要做动态拉伸(比如活动髋关节),或者用泡沫轴滚一滚放松;换个能调高度的办公椅,电脑屏幕和眼睛平视;每周做3次臀桥、侧卧抬腿,练强核心和臀肌——肌肉有力了,筋膜就不容易再闹脾气。
最新研究有啥好方法?
最近《运动医学杂志》发了几个实用研究:
- 冷热交替敷比单敷效果好——热3分钟+冰1分钟,循环3-5次,比只敷热或冰好40%;
- 维生素D不够的人更容易疼——如果维生素D低于30ng/mL,风险高65%,每天晒15分钟太阳就行;
- 站着办公能防复发——站着比坐着复发率低58%,但得慢慢适应,别一下子站太久;
- 晚上疼得厉害?戴个加压护具——能保持局部温度稳定,缓解疼。
这些误区别踩!
- 别使劲捶打疼的地方——暴力捶打会加重筋膜损伤,用指腹画圈按摩就行;
- 别长期吃抗炎药——虽然能止疼,但长期吃可能伤胃;
- 急性期别热敷——刚疼的前3天热敷,会越敷越肿;
- 别光靠物理治疗——纠正坏姿势才是根本,比如别跷二郎腿、别坐太矮的椅子,不然敷再多也没用。
最后想提醒大家,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每天在办公室做5分钟小运动:坐在椅子边,交替把一条腿往后伸(保持3秒)、往侧边抬(抬15度左右),同时慢慢深呼吸;如果臀疼一直不好,或者疼得越来越厉害,得赶紧找专业医生看看。其实只要改掉久坐的坏毛病、练强肌肉,这种“臀疼”大多能慢慢缓解,不用太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