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是消化系统的“核心器官”,但它也会闹脾气——要么突然“炸毛”(急性胃炎),要么慢慢“闹情绪”(慢性胃炎)。虽然都是胃黏膜的炎症,但发作速度、表现和应对方式差别很大,搞清楚这些区别,才能早识别、科学养护。
急性胃炎:胃黏膜的“突然暴动”
急性胃炎的本质,是胃黏膜的保护屏障被突然打破。常见的“导火索”有这几个:
- 应激反应:严重受伤、大手术或者剧烈呕吐,会让胃黏膜的血液供应突然变差,保护屏障直接“崩溃”;
- 化学伤害:喝超过20度的酒,会直接腐蚀胃黏膜表面的“保护脂层”,引发急性炎症;
- 药物刺激:布洛芬这类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保护胃黏膜的前列腺素,让胃黏膜失去“保护伞”;
- 感染作怪:沙门氏菌、诺如病毒等病原体,会直接“啃食”胃黏膜。
急性胃炎发作“来势汹汹”:突然上腹痛,像刀割或火烧一样,接着频繁呕吐(可能吐未消化的食物,甚至咖啡样的血);还会出冷汗、心跳加快,像要休克的样子。做胃镜能看到胃黏膜又红又肿,有线条或斑块样的糜烂,还有星星点点的出血点。
慢性胃炎:胃黏膜的“持久战”
慢性胃炎是“慢刀子割肉”——胃黏膜长期被破坏,修复赶不上损伤。主要“凶手”包括:
- 幽门螺杆菌感染:这种细菌会分泌酶分解尿素产生氨,抵消胃酸的保护作用,还会破坏胃黏膜的黏液层;
- 饮食坏习惯:长期吃高盐、腌制食品,会慢慢“腌坏”胃黏膜;
- 自身免疫问题:有些人体内会出现攻击胃壁细胞的抗体,导致胃体黏膜萎缩(叫A型胃炎);
- 胆汁反流:十二指肠里的胆汁反流入胃,胆汁酸会“烧”坏胃黏膜。
慢性胃炎的“伤害”是慢慢累积的:早期胃黏膜红一块白一块,时间长了黏膜会变薄,能看到下面的血管;再发展会出现肠上皮化生(胃黏膜长出像肠道一样的细胞)或异型增生(细胞形态变怪),这些都是可能变癌的信号。
症状“线索”:急性猛,慢性隐
急性胃炎的症状“一上来就炸”:
- 突然的剧烈上腹痛,疼得直不起腰;
- 频繁呕吐,可能带血;
- 出冷汗、心跳快,像要休克。
慢性胃炎的症状“藏得深”,甚至30%的人没感觉(体检才发现):
- 吃完饭后上腹胀,胀2小时以上;
- 时不时上腹痛,跟吃饭没规律;
- 还有贫血(脸色苍白、乏力)、半年内体重掉5%以上的情况。
诊断“照妖镜”:胃镜+活检
要明确是哪种胃炎,最准的是胃镜+活检(取点胃黏膜组织化验)。两者的胃镜表现差别很大:
- 急性胃炎:胃黏膜又红又肿,有线条或斑块样的糜烂,星星点点的出血点;
- 慢性胃炎:①浅表性胃炎(非萎缩性):主要是发红,胃里的褶皱变粗变弯;②萎缩性胃炎:黏膜变薄,能清楚看到下面的血管,甚至有小颗粒样增生;③特殊类型:胆汁反流性胃炎能看到胆汁染黄的胃黏膜,疣状胃炎有圆形的隆起糜烂。
活检能查清楚病变程度——比如慢性胃炎有没有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这些直接关系到会不会变癌。
日常养护:急性避“刺激”,慢性靠“长期养”
急性胃炎:别碰“雷区”
- 喝酒别空腹,吃点肉、蛋之类的蛋白质食物,能减慢酒精吸收;
- 吃布洛芬这类药要听医生的,必要时加用保护胃的药;
- 大手术后等应激状态,医生可能会监测胃液酸碱度,必要时用管子引胃里的东西。
慢性胃炎:长期随访+调习惯
- 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要规范根除(比如三联或四联药),之后查呼气试验确认有没有杀光;
- 少吃腌制品(每天别超过5克),多吃新鲜蔬菜(每天300克以上,补充维生素C);
- 萎缩性胃炎的人,每1-2年查一次胃镜,盯着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变化。
不管是急性还是慢性,胃的健康要靠“早识别+科学养+定期查”。如果持续上腹痛超过2周、咽东西困难、呕血或拉黑便,赶紧48小时内去消化科!别等小问题变成大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