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口发闷,后背像压了块大石头”——这是心血管门诊里常听到的描述。胸背疼痛可不是小问题,它是身体发出的重要预警信号,其中约三分之一的情况都和冠心病有关。这种和冠心病相关的疼痛有几个明显特点:大多在爬楼梯、搬东西等体力活动时发作,持续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休息一会儿或者含点硝酸甘油就能缓解;疼痛的位置一般在胸骨附近,还会往左肩、后背放射。
我们的心脏靠冠状动脉供血,就像一棵“血管树”给心肌输送养分。如果胆固醇在血管壁上沉积,慢慢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血管腔就会变窄。当血管堵塞超过70%时,心脏在运动、生气等需要更多氧气的“应激状态”下,就会出现供血不足——比如爬楼时,心肌需要的氧气比平时多5倍,但狭窄的血管没法及时输送足够的血,这就是爬楼会胸痛的原因。
现代人的很多习惯在悄悄“养”冠心病,这些危险因素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连在一起:高血压加速血管壁损伤,糖尿病破坏血管内皮的“保护壳”,高血脂给斑块提供“原料”,吸烟进一步伤害血管内皮。有研究发现,腰围超过90cm的“肚子大”的人,得冠心病的风险是正常体型的2.3倍。更危险的是,这些因素单独存在时还能控制,叠加在一起风险会成倍增加。
防治冠心病要做好“三道防线”:第一道是生活方式改变——吃地中海饮食(多吃蔬果、全谷物、橄榄油,适量鱼和坚果)能降低30%的心血管事件风险;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心脑血管获益增加40%;戒烟10年后,冠心病风险降低一半。第二道是药物治疗——他汀类药物降“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每降1mmol/L,心血管死亡风险下降20%;抗血小板药物让心肌梗死风险降低25%。第三道是手术治疗——如果血管狭窄超过90%,或者吃药控制不住心绞痛,介入治疗(比如放支架)或外科手术(比如搭桥)能让5年生存率提升18%。
胸背疼痛不一定是冠心病,要学会区分常见问题:心血管系统的主动脉夹层是突发“刀割样”剧痛,心包炎疼痛随体位改变(比如弯腰、平躺)变化;呼吸系统的胸膜炎深呼吸时痛,还能听到“摩擦音”,肺栓塞伴随咯血;消化系统的食管反流有“烧心”感,胆囊疾病痛从右上腹往胸背放射;骨骼肌肉问题比如肋软骨炎,按压胸口某点特别痛,胸椎小关节紊乱是后背局部痛;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心脏神经症,有持续隐痛还伴随焦虑。
如果怀疑是冠心病,医生一般会做三项核心检查:静息心电图捕捉心脏缺血的ST段改变,心脏彩超看室壁运动异常,运动负荷试验(比如跑步机走路)通过运动诱发缺血反应。必要时做冠脉CTA或造影——造影是诊断“金标准”,能精确看出血管堵了多少。
平时管理冠心病要做好五件事:一是记症状——把疼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比如爬楼后、生气时)记下来,方便医生判断;二是管好药——硝酸酯类药物注意避免耐药;三是备急救药——随身携带硝酸甘油,舌下含服起效快;四是调心理——焦虑增加心脏负担,试试冥想、深呼吸;五是定期复查——每3-6个月查血脂、肝功能等指标。
特别提醒:如果胸痛持续超过15分钟、含硝酸甘油不缓解,还伴随大汗、呼吸困难,一定要立刻打120!急性心肌梗死每延迟1小时救治,死亡率增加7.5%。健康是场持久战,既要重视身体信号,也别过度焦虑——科学认知加规范管理,才能守护好我们的“心脏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