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是生活中很常见的不适症状,据流行病学研究,约40%的头晕患者血压其实是正常的。这种“血压正常却头晕”的情况,很可能和内耳结构异常有关,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耳石症(医学上叫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它主要是因为内耳里的耳石脱离了正常位置,干扰了负责平衡的前庭系统,从而引发突然的眩晕。
耳石症为什么会引发头晕?
耳石“跑错位置”是关键
内耳里有个叫椭圆囊斑的结构,表面附着着很多碳酸钙结晶(也就是“耳石”),正常情况下它们帮我们感知重力和身体位置。如果因为老化、外伤或者代谢问题,耳石掉了下来,跑到半规管里,就会干扰里面淋巴液的流动,让前庭系统发出错误信号。
前庭乱了,大脑就“晕”了
脱落的耳石会让两侧前庭系统传递给大脑的信号不一致,大脑接收到矛盾的信息,就会产生“天旋地转”的眩晕感。最典型的表现是:体位一变就突然晕(比如翻身、躺平、低头),还可能伴随眼球不由自主地旋转,但这种症状一般不超过1分钟。
这些特征帮你认出耳石症
大约65%的患者会跟着出现恶心、呕吐,但不会有听力下降或者手脚发麻、说话不清楚之类的神经症状;而且症状几乎都是特定动作诱发的,比如早上起床翻身、弯腰捡东西的时候。
别把耳石症和这几种头晕搞混
1. 梅尼埃病:不止晕,还影响听力
梅尼埃病有三个典型表现——听力一会儿好一会儿坏、耳朵嗡嗡响、耳朵里像塞了东西一样胀;眩晕会持续20分钟到几小时,听力波动很明显,做甘油试验有助于区分。
2. 颈椎源性头晕:脖子难受是信号
和脖子姿势关系很大,比如长时间低头、转头时会晕,还会有脖子肌肉发紧、肩背酸痛的情况;做椎动脉超声能看到血流速度不正常,是因为椎动脉被压迫导致前庭供血不够。
3. 脑供血调节异常:体位变了就加重
比如从躺着突然坐起来、站起来时,头晕会更厉害,是因为脑血流的自动调节出了问题;需要做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脑血流情况,排除血管本身的问题。
耳石症怎么治?规范方法最有效
1. 手法复位:让耳石“回家”
首选Epley手法复位,医生会通过一系列头位变化(比如慢慢转头、躺下),帮耳石回到原来的位置。研究发现,复位时加上振动刺激,一次成功的概率能达到92%;复位后要保持头部固定24小时,别乱晃。
2. 在家也能练的康复训练
Brandt-Daroff训练适合在家做:每天做5次,每次朝着患病的那侧侧卧30秒,再坐起来换另一侧。这个方法对后半规管耳石症的有效率有75%,要坚持练2周。
3. 做好这几点,预防复发
• 睡觉把床头抬高15-20厘米,别平躺着;
• 避免突然快速转头、低头(比如急着捡东西);
• 每天做平衡训练,比如打太极;
• 定期查维生素D和钙的水平;
• 控制骨质疏松之类的基础病。
什么时候该去医院?这些情况要警惕
如果有下面这些情况,一定要赶紧去医院:
✓ 眩晕持续超过24小时都没缓解;
✓ 突然出现手脚麻木、说话不清楚;
✓ 听力突然下降;
✓ 不是因为换姿势才晕的(比如坐着不动也晕)。
第一次发作的患者,建议2周内做前庭功能检查(比如眼震电图、动态姿势分析),能准确区分85%以上的眩晕类型。
眩晕发作时,先做这4件事
- 先保安全:赶紧坐下或者侧躺,别摔倒(尤其是老人);
- 盯着不动的东西看:比如墙上的画、桌子上的杯子,能帮前庭系统尽快调整;
- 慢慢深呼吸:用鼻子吸气4秒、嘴呼气6秒,缓解恶心、心慌;
- 喝点水:少量多次喝,预防脱水(因为呕吐可能会丢水分)。
最后要提醒的是,研究发现约30%的耳石症患者维生素B12代谢有问题,建议定期查微量元素。其实耳石症并不可怕——只要及时找医生做规范复位,再加上日常注意预防,80%以上的患者都能长期摆脱眩晕的困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