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部周期性隐痛、吃完饭后规律不舒服、半夜疼醒……这些症状正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据统计,我国消化性溃疡的患病率一直在上升,其中胃溃疡占了差不多一半(47.3%)。这些反复的疼痛不是小事,其实是胃黏膜的保护机制和伤害它的因素失衡了。
胃酸为什么会“闹脾气”?
胃酸的分泌受神经、胃里的激素(比如胃泌素)和组胺等多种因素控制。如果这些控制机制乱了,胃酸就会分泌过多,冲破胃黏膜的保护屏障。有研究发现,晚上的基础胃酸分泌比白天多40%,这也是很多人半夜疼醒的原因。还有约28%的患者,胃酸分泌的节奏乱了——比如正常餐后1小时左右胃酸达到高峰,他们却要等到1-3小时,这种延迟的胃酸高峰也会加重不适。
胃“动得不对”也会疼
胃的排空功能会出现两种异常:一种是“慢”——约35%的患者胃排空一半食物的时间超过4小时,胃里压力变大,引发抽筋一样的疼;另一种是“快”——12%的患者胃排空太快,导致十二指肠里的东西反流回来,刺激胃角的黏膜。还有研究发现,压力大的时候,胃动力的波动幅度会增加60%,所以压力大也会让胃“闹情绪”。
幽门螺杆菌:躲在胃里的“破坏者”
幽门螺杆菌是导致溃疡的重要原因,它靠身上的鞭毛游动,钻过胃里的黏液层,还会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形成一层氨的“保护层”,躲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它分泌的VacA毒素还会让胃黏膜的上皮细胞坏死。我国差不多每两个人里就有一个感染幽门螺杆菌(43.8%),而且对克拉霉素耐药的菌株越来越多(32.6%),这会影响常用治疗方法的效果。
吃不对,胃更疼
饮食对溃疡的影响是“双向”的:比如每天吃盐超过5克,会让胃黏膜的通透性增加3倍(更容易被伤害);吃辣椒素越多,溃疡复发的风险越高(风险增加2.3倍)。但也有好的食物——西兰花、甘蓝这类十字花科蔬菜里的萝卜硫素,能帮助修复胃黏膜;姜里的姜黄素能抑制幽门螺杆菌繁殖。要注意的是:喝咖啡会让胃酸分泌增加1.5倍;每天喝超过20克酒精(大概1两白酒),溃疡风险是普通人的4倍多。
怎么规范看病?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要赶紧去医院:上腹痛持续超过4周、体重掉了5公斤以上、拉黑便(可能是胃出血)。胃镜是确诊的最准方法,做胃镜时取的活检标本,要常规查幽门螺杆菌。治疗要个性化,比如用四联疗法加益生菌,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能到92%,但一定要听医生的,调整用药时间。
这些误区要避开
- 乱吃药:有19%的患者因为自己吃布洛芬之类的止痛药(非甾体抗炎药),导致溃疡更严重;
- 长期喝流质:很多人觉得溃疡要喝稀粥,但长期喝流质会让胃的张力下降30%,影响排空,反而不好;
- 治一半就停:如果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中断超过2天,复发风险会增加5倍,一定要坚持完疗程。
日常怎么养?
- 饮食:少吃多餐:每天吃6顿,每顿大概200克(比如一小碗饭加菜),让胃里一直有食物缓冲胃酸;
- 压力:深呼吸救胃:每天做15分钟深呼吸,呼气时间比吸气长一倍(比如吸气4秒,呼气8秒),帮胃放松;
- 吃药:选对时间:质子泵抑制剂要早上空腹整片吞服;黏膜保护剂要在吃饭前30分钟吃。
消化性溃疡虽然常见,但只要早发现、规范治疗,再加上饮食、压力、用药的日常调整,就能很好地控制。关键是要避开误区,听医生的指导,不要自己乱吃药、乱调整饮食。把胃“养”对了,疼痛自然就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