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大牙上有个黑乎乎的龋洞,一吃饭就疼得钻心,连轻轻咬一口馒头都不敢。其实这种疼不是“牙在闹脾气”,而是牙髓炎在“报警”——牙髓是牙齿里面的“活组织”,负责给牙供养和传感觉,一旦被细菌侵犯,就会用“疼”提醒我们:得管管了。今天我们就从“为什么疼”“疼的时候怎么办”,到“怎么治”“治完怎么护”,把牙髓炎的疼说清楚。
为什么牙髓炎一咬就疼?
大牙的龋洞越烂越深,细菌会顺着牙本质里的“小管”钻进牙髓。牙髓里的免疫细胞立刻“应战”,导致血管扩张、组织肿起来——可牙髓腔是完全封闭的,肿起来的组织没地方“发泄”,压力越积越大。这时候一咀嚼,牙齿受到的压力会顺着牙本质小管“传”到牙髓腔,本来就高的压力瞬间“爆表”,直接刺激神经末梢,疼得人直咧嘴。简单说,就是“牙髓肿了没地方去,一压就疼”。
牙髓炎的疼,是怎么“传”到脑子里的?
牙髓炎的疼不是“突然来的”,而是有3条“传递路线”:
- 压力触发:牙本质小管里的液体流动,像按了“疼痛开关”,激活牙髓里的压力感受器,把“疼”的信号发出去;
- 化学“放大”:细菌产生的毒素会让身体放出前列腺素、缓激肽这些物质——它们像“痛觉放大器”,让牙齿对疼更敏感,哪怕轻轻碰一下都疼;
- 神经“习惯疼”:如果炎症一直没好,神经上的钠离子通道会变多,就算没有外界刺激,神经也会自己发出“疼”的信号,比如晚上躺着突然疼醒(躺着时血流变多,牙髓压力更高)。
牙疼得要命?这些紧急处理别做错!
碰到急性牙髓炎的疼,很多人会乱试办法,但以下3件事绝对不能做:
- 别热敷! 热敷会让炎症更严重,肿得更厉害,疼得更久——应该用冰袋或冷毛巾敷脸颊,每次15分钟,能暂时缓解;
- 别乱涂药! 把药涂在龋洞上根本到不了牙髓,没用还可能刺激口腔黏膜;
- 别使劲漱口! 太用力会破坏牙髓表面的“保护膜”,用氯己定溶液轻轻含漱就行,能杀菌又不刺激。
正确的做法是:立刻停下用患侧咀嚼,赶紧吃医生开的非甾体抗炎药(比如布洛芬,但一定要遵医嘱),然后尽快去看牙医。
现在治牙髓炎,有哪些“新办法”?
以前治牙髓炎可能要“抽神经”,现在技术进步了,能更精准地保牙:
- 显微根管:用放大设备能看清根管里的“死角”,比传统方法多清22%的脏东西,减少复发;
- 生物活性填充:新的填充材料能帮牙髓“修复”,5年下来成功率超过90%;
- 激光辅助:特定波长的激光能杀死根管里的厌氧菌,不用怕“残留细菌”再作乱;
如果是早期牙髓炎(还没自己疼起来),用间接盖髓术能保住牙髓,不用抽神经——但一定要早干预,等自发疼了就晚了。
等看医生的这段时间,怎么缓解疼?
如果暂时没法立刻看医生,可以试试这3招:
- 别让患牙受力:用临时咬合垫(或把棉花咬在患牙上),减少牙齿碰到的机会,能减轻压力;
- 避开极端温度:别喝冰可乐、吃热粥,低于15℃或高于55℃的食物都会刺激牙髓,加重疼;
- 认真刷牙:用改良巴氏刷牙法(牙刷斜45度刷牙龈沟),再用牙线或牙间隙刷清理牙缝,别让细菌再“进攻”牙髓;
另外,含精氨酸的脱敏牙膏能帮牙本质再矿化,缓解敏感,但如果牙本质已经露出来了就别用,会刺激牙髓。
治完牙髓炎,后续要注意什么?
治完牙髓炎不是“万事大吉”,后续防护要做好,不然容易复发:
- 补树脂牙的话,2小时内别吃东西,让材料完全固化;
- 定期看牙医(半年到1年一次),有糖尿病、高血压的人要查得更勤,这些病会影响牙髓恢复;
- 用软毛牙刷刷牙龈,别太用力,避免牙龈萎缩露出牙本质;
- 嚼无糖口香糖能促进唾液分泌,唾液里的酶能杀菌,帮牙齿“防蛀”;
- 要是治完觉得咬合不舒服,赶紧去复诊,可能是填充材料太高了;
特别提醒:根管治疗后的牙没有“营养供应”,会变脆,一定要及时做冠修复(套个牙冠),不然咬硬东西容易劈裂。
最后要记住:牙髓炎的疼是“信号”,不是“终点”——早发现龋洞早补,别等疼得受不了再去看医生;就算疼起来,也别乱试偏方,及时找牙医才是最管用的。毕竟,一口能正常咀嚼的牙,才是吃嘛嘛香的底气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