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是我们吃饭、说话的“好帮手”,但不管是孩子换牙期的乳牙脱落,还是成年后不小心掉了恒牙,都是常见的口腔情况。不过乳牙和恒牙脱落的原因、处理方式大不一样,了解这些知识,能帮我们更好保护牙齿健康。
孩子换牙——乳牙脱落的自然节奏
孩子6岁左右开始换牙,这是正常的生理过程。牙槽骨里的恒牙胚慢慢发育,会“顶”得乳牙牙根越来越短,最后乳牙松动掉下来。一般5-7岁是换牙高峰期,13岁前基本换完28颗恒牙。如果5岁前就掉乳牙,要注意是不是颌骨发育有问题;13岁后还有乳牙没掉,得去检查看看要不要处理。比如乳牙松动到“晃得比较厉害”(Ⅱ度松动),通常后面的恒牙很快就会冒出来。
恒牙掉了——不会再长,要重视牙槽骨变化
恒牙和乳牙不一样,掉了就不会再长新的了。因为随着年龄增长,牙槽骨里能长牙齿的干细胞活性越来越低,就算牙槽窝愈合,也长不出有功能的新牙。而且恒牙掉了后,牙槽骨会慢慢吸收:3个月内旁边的牙齿可能歪掉(约60%的人会这样),6个月牙槽骨会吸收2-3mm。前牙区的骨头吸收比后牙区快1.5倍,这和平时咬合用力、局部供血有关。
恒牙缺失怎么办?三种常见修复方案对比
- 活动假牙(可摘局部义齿):适合缺多颗牙的人,用基托和卡环固定,优点是便宜、好清洁,但刚戴的时候要适应2-4周,嚼东西的效率大概是真牙的六成。长期用要注意剩下的牙齿别烂牙。
- 固定桥:把旁边的好牙磨掉一点(大概1.5-2mm),做成“桥基”,中间装人工牙冠。嚼东西效率能到真牙的85%,但磨旁边的牙是“代价”——10年后旁边的牙烂牙率约34%,得牙髓炎的风险也高2.8倍。
- 种植牙:用钛合金的“人工牙根”种进牙槽骨,和骨头长牢后装牙冠,5年成功率超过95%。现在有数字化导板技术,能把植入角度误差控制在0.2mm以内,有些情况还能“当天种当天用”。但如果骨头不够,要做骨增量手术,费用会贵40%-60%,还要等3-6个月让骨头长好。
选哪种修复方式?得看个人情况
青少年如果缺牙,先戴间隙保持器,别让牙弓变小、牙齿歪。前牙要好看,选全瓷冠或瓷贴面,透光性和天然牙差不多;后牙要用力嚼东西,得恢复咬合,咬合力要到60-80N(大概相当于咬碎坚果的力量)。全口没牙的人,可以选All-on-4方案,倾斜种牙减少骨增量的需求。
选的时候要考虑这几点:年龄(18岁以上做种植牙,年龄越大成功率越低)、骨头条件(骨头少可能要补骨)、咬合情况(咬合力要够)、经济能力(种植牙相对贵一些)。比如60岁以上的人,种植牙周围发炎的概率会高20%,得提前考虑。
日常护牙——不让牙齿轻易掉
每天用改良巴氏刷牙法(牙刷毛斜45度刷牙龈沟),配合牙线清牙缝。每6个月查一次牙周,要是牙龈下探超过3mm,得赶紧做维护。吃饭要两边交替嚼,不然单侧牙槽骨会吸收得更快;运动时戴护齿套,能减少82%的牙齿外伤风险。
如果牙齿意外掉了:恒牙掉了用生理盐水泡着,2小时内去医院再植,成功率高;乳牙掉了别再种回去,不然会伤到里面的恒牙胚。定期检查能降低67%的牙周病风险,早处理能延缓牙槽骨吸收。
不管是孩子换牙还是成人缺牙,关键是了解规律、早处理。日常做好清洁,定期检查,才能让牙齿陪我们更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