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红肿、出血是很多人都遇到过的口腔问题,它可能是口腔局部出了小状况,也可能是全身疾病的“信号弹”。搞清楚原因、针对性处理,既能护好口腔,也能防全身问题。
局部口腔问题:牙龈出血的“常见源头”
牙菌斑是牙龈发炎的“罪魁祸首”。如果牙菌斑堆了超过24小时没清理,它的代谢废物会刺激牙龈发炎,表现为牙龈发红、变脆,碰一下就出血;要是医生用探针探牙周深度超过3毫米,说明已经形成牙周袋了。牙结石是牙菌斑的“窝”,还会物理刺激牙龈,让炎症更严重。
针对局部问题的处理方法:
- 基础治疗:先洗牙(龈上洁治)清除可见牙结石,再做龈下刮治(根面平整)清理牙龈下的深层菌斑。现在常用超声设备加手工器械配合,清除率能到90%以上。
- 局部用药:可以用含氯己定的缓释药维持药效,但连续用别超过两周,避免牙齿染色。
- 定期维护:一般每3-6个月查一次牙周,糖尿病等高危人群要缩短到每3个月。
全身疾病:牙龈出血的“隐藏信号”
牙龈出血也可能是全身疾病的“口腔预警”,常见情况有:
- 糖尿病:患者体内“糖化终产物”积累,会让血管基底膜变厚,牙周修复能力比普通人差40%,更容易牙龈出血。
- 凝血异常:如果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⁹/L,自发性出血风险会显著增加,牙龈也容易出血。
- 缺维生素C:维生素C管着胶原合成,缺了会导致牙龈肿胀、出血。
- 高血压:患者小血管会变“脆”(玻璃样变性),牙龈稍微受点刺激就容易出血。
遇到这种情况要多学科配合:
- 查血常规时注意看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
- 糖尿病患者要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尽量控制在7%以下;
- 缺维生素C的人每天补100-200mg,同时多吃新鲜蔬果。
日常护理:预防牙龈出血的“关键一步”
做好日常护理,能防80%以上的牙龈发炎,试试这几步:
- 正确刷牙:选软毛牙刷(刷毛直径≤0.15mm),用改良巴氏刷牙法——牙刷与牙龈成45度角,轻压进龈沟,小幅度水平颤动再画圈刷。每天刷2次,每次至少2分钟。
- 清洁牙缝:牙线要贴成C形裹住牙面,轻轻穿过牙间隙;牙周萎缩的人用牙缝刷,直径找牙医帮忙选。
- 辅助工具:冲牙器压力调50-90psi(磅/平方英寸);用舌苔清洁器能减少口腔细菌。
什么时候该找医生?
出现这些情况要赶紧就诊:
- 自己突然出血,或轻微刺激后出血超过30分钟没停;
- 牙龈肿得没法吃饭,或伴随剧烈疼痛;
- 牙周袋深度≥5mm,或牙龈与牙齿分开(附着丧失);
- 检查发现牙槽骨吸收超过牙根长度1/3。
现在牙周治疗有不少新方法:显微根管治疗能把清理精度做到100微米(约头发丝1/5);二氧化碳激光辅助治疗能减少术后渗出;引导组织再生术(GTR)加骨增量技术,让牙周重新附着的成功率达60%-70%。
预防大于治疗:长期管着牙周健康
用“三级预防”体系护牙周很关键:
- 一级预防:学龄孩子定期涂氟,成年人每半年做口腔检查;
- 二级预防:做完牙周基础治疗,3个月后查效果;
- 三级预防:重度牙周病患者按顺序做系列治疗。
特殊人群要注意:
- 孕妇最好孕前治完牙周问题;
- 吃抗凝药的人,要测INR值在2-3之间再做牙周手术;
- 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控制在8.3mmol/L以下再做牙周治疗。
牙周健康是全身健康的一部分,得长期维护。做好日常护理、定期找医生、控制全身疾病,能有效预防牙龈出血和并发症。要是症状一直不好,赶紧找多学科医生联合诊疗,这才是护健康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