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疮(俗称“褥疮”)的形成,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不动——骨头突出的部位(比如臀部、脚踝、肩胛)被持续压迫,局部血流不通,皮肤和皮下组织就容易慢慢坏死。有研究发现,这些部位如果连续受压超过2小时,血流会减少50%以上,时间越久风险越高。所以预防压疮的核心,就是“打破持续压迫”,再配合皮肤护理、营养补充、适当运动和日常监测,多管齐下才能有效降低风险。
定时翻身:避免“久压”是关键
想要不让皮肤“被压坏”,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定时换姿势。建议每2小时翻一次身,翻身时要保持头、颈、躯干在一条直线上(也就是“轴线翻身”),采用30度的半侧卧位——就像被枕头轻轻托着后背那样,这样既不会像90度直角侧身那样“压得慌”,比传统15度侧卧的减压效果还好。如果用了气垫床,要注意设备的压力得调在30-50mmHg之间:压力太低,起不到分散压力的作用;太高反而会增加皮肤被拉扯的力(剪切力),更容易受伤。
皮肤护理:筑牢“天然防护盾”
皮肤是预防压疮的第一道防线,得先把这层“盾”护好。最新研究发现,皮肤保持微酸性(pH5.5左右)能增强抗菌能力,所以清洁皮肤时,别用普通肥皂,要选pH值5.0-6.0的无皂基清洁剂,不然会破坏皮肤本身的保护膜。如果有大小便失禁的情况,建议用含氧化锌的防护软膏,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物理隔离层,挡住尿液或粪便的刺激。肥胖的人要注意,翻身时皮肤褶皱(比如腋下、膝盖后面的腘窝)容易互相摩擦,可以垫上硅胶减压垫,既能分散压力,又能保持通风,减少摩擦伤。
营养支持:从里到外“补韧性”
皮肤的修复和抵抗能力,全靠营养“打底”。每天的蛋白质摄入量要达到每公斤体重1.2-1.5克——比如一个50公斤的人,每天吃两个鸡蛋+300毫升牛奶+适量瘦肉(比如1两猪肉或鱼肉),差不多就能满足需求。维生素B和C也很关键:猕猴桃、彩椒里的维生素C能促进胶原蛋白合成,让皮肤更有“韧性”;维生素B能帮助皮肤细胞修复。如果有吞咽困难,可以把食物打成糊状吃;要是加膳食纤维补充剂,记得每吃1克纤维就得多喝15毫升水,不然容易加重肠胃负担,影响营养吸收。
适当运动:唤醒“沉睡的血液循环”
就算卧床不能下床,也得动一动——肌肉收缩能促进血流,帮皮肤“减压”。每天可以做3次“床上微运动”:双手撑着床面,把臀部轻轻抬起来保持30秒,重复5组;双腿做空踩单车的动作,每次10圈。有研究显示,坚持做3个月,压疮发生率能降低40%。如果肢体活动受限,可以用弹力带辅助做关节活动(比如伸伸胳膊、弯弯腰),但要注意:运动前后得检查皮肤有没有发红,如果压痕超过30分钟还不消退,就得先停下,等皮肤恢复了再练。
日常监测:建立“压疮预警系统”
不管是自己还是家人,都得学会“早发现早处理”。清醒的患者可以用“皮肤自查三步法”:每天用镜子照照骨头突出的部位(比如臀部、脚踝、肩胛),看看有没有持续发红;用手指轻压发红的地方,看能不能褪色(如果压了不白,说明血流已经受影响);摸一摸局部温度有没有变高(发热可能是炎症信号)。要是发现这些早期信号,赶紧用泡沫敷料贴在发红的地方减压——别等皮肤破了再处理,早期干预效果最好。另外,可以在床头贴张“翻身时间表”,用红、黄、绿不同颜色标清楚什么时候换体位,家属交接班时重点看红色标记的区域,避免漏翻。
总的来说,预防压疮从来不是“靠某一个办法”,而是要把“定时翻身、皮肤护理、营养补充、适当运动、日常监测”这几件事连成线。不管是卧床患者自己,还是照顾TA的家人,只要把这些细节做到位,就能大大降低压疮的发生风险,让行动不便的日子更舒服、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