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少人遇到咬肌部位胀痛、张不开嘴的情况,常觉得是“上火”或“牙痛”忍忍就过,但其实这种症状可能藏着更严重的风险——颌面部间隙感染,尤其是咬肌间隙感染。它85%的“病根”都和下颌智齿发炎(冠周炎)有关,如果没及时处理,细菌可能扩散引发骨髓炎、海绵窦血栓这些严重并发症,绝不是普通不适能比的。
感染为啥会找上咬肌?
我们的咬肌间隙和下颌磨牙、扁桃体这些部位通过筋膜“连”在一起,一旦牙齿周围的细菌突破牙周防线,就会顺着神经血管“跑”到咬肌间隙里“扎根”。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免疫力差的人,或者智齿发炎没及时处理的人,感染扩散的风险会显著增加。要是牙源性感染没及时治,病程可能拖两周以上,越拖越遭罪。
疼痛分3个阶段,早认早治别拖
这种感染不是一下子变严重的,发展有明显“步骤”:
- 初期:耳下区隐隐作痛,有点张不开嘴,症状不算强烈,容易被忽视;
- 48小时后:疼痛突然加剧,脸开始肿起来,下颌角的轮廓都摸不清了;
- 脓肿期:摸到肿的地方有“软软的波动感”,说明已经形成脓肿,还会伴随发烧等全身症状。
要注意和流行性腮腺炎区分——腮腺炎会让唾液分泌减少,而咬肌感染不会,别搞混了。
疼得慌?先做好这4件事再就医
在去医院之前,别急着乱敷药,先做好这几点能延缓加重:
- 局部冷敷:发病初期用冷毛巾或冰袋(裹层布,别直接贴皮肤)间歇敷在肿的地方,能压下去炎症;
- 吃软食:选软的、好嚼的食物(比如粥、面条、蒸蛋),别再刺激咬肌;
- 清洁口腔:用温盐水(淡一点,别太咸)漱口,再用牙缝刷把后牙区刷干净,避免细菌再滋生;
- 绝对别做这些事:别敷刺激性草药/药膏,别硬张嘴(会扯到感染部位),没化脓前千万别热敷(热敷会让血管扩张,细菌扩散更快)。
医生怎么治?分步骤来
到了医院,医生会按“阶梯”处理,不会乱用药:
- 抗生素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会自己乱买;
- 引流脓肿:如果有脓肿,会用超声引导着穿刺把脓引出来,再放管子冲洗,这样不容易伤到面神经;
- 辅助治疗:光动力抗菌技术能帮忙,但得用专业设备,不是所有医院都有。
不想遭这罪?提前做好3级预防
最好的办法是“防患于未然”,分3级做好:
- 定期查智齿:正在长智齿的人(18-25岁),定期拍全景牙片,看看有没有“长歪的阻生齿”;
- 及时查症状:咬肌区酸胀痛超过24小时,赶紧去医院排查,别等变严重;
- 日常护口腔:保护好口腔黏膜(别咬舌头、别吃太烫的东西),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把血糖控制好(高血糖会降低免疫力,容易感染);
- 红肿别乱揉:要是已经出现红肿热痛,别乱挤、别热敷,赶紧去拍影像学检查(比如CT或牙片),明确是不是感染。
总之一句话,咬肌部位的胀痛、张口困难不是“小毛病”,千万别当“上火”忍了。早识别、早处理,平时多注意口腔检查(尤其是智齿),才能避免感染变严重。把这些记在心里,就能把风险压下去,少遭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