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齿发炎痛得直咧嘴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赶紧拔掉算了”,但临床数据显示,约35%的智齿通过规范治疗是能长期保留的。要不要拔、能不能留,关键得靠科学评估和精准判断,不是“痛了就拔”那么简单。
智齿发炎的“连锁反应”
智齿冠周炎不只是牙龈肿痛,还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
- 邻牙遭殃:歪长的智齿会压迫旁边的第二磨牙,时间久了第二磨牙相邻的面容易蛀,有研究发现约28%的患者因为这个还要额外治蛀牙;
- 骨头受伤:长期炎症会慢慢吸收牙槽骨(牙齿周围的骨头),有的患者CT显示骨头缺损超过5毫米;
- 全身预警:严重感染会扩散到颌面部间隙,2022年研究发现,颌面部感染的住院率比十年前上升了17%。
要不要拔智齿?看这4个维度
拔牙决策需综合评估以下要点:
- 空间够不够:通过CBCT(牙科CT)测量萌出角度,如果智齿完全横着长(近中倾斜超过45°),建议拔除;
- 能不能用:能正常咬合且平时能刷干净的智齿,根据2023年临床指南,保留率可达82%;
- 发炎频率:一年发炎超过2次,或者一次发炎持续痛超3天(72小时),应考虑拔牙;
- 风险高不高:如果智齿牙根离下颌神经管(下巴里的神经)不到2毫米,拔牙后可能损伤神经,需谨慎。
发炎急性期:黄金72小时怎么处理?
突发炎症时,正确应对能快速减轻痛苦:
- 冰敷消肿:发炎头6小时持续冰敷,每敷20分钟歇10分钟,能减少35%的脸肿;
- 抗菌护理:用氯己定含漱液漱口,配合局部抗菌凝胶;
- 饮食注意:吃温度适中(25-35℃)的流质食物(比如粥、汤),别吃太酸(pH<4)或太碱(pH>9)的刺激性食物;
- 睡觉垫高:睡眠时抬高头部15°,能减少23%的夜间疼痛。
拔牙手术:这些要点要记牢
若决定拔牙,关键细节不能忘:
- 术前准备:完善凝血功能检查,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8.3mmol/L;
- 术后护理:压迫止血用无菌明胶海绵比传统纱布好;24小时后用温盐水(37-40℃)轻柔漱口;避免用吸管等负压器具;
- 并发症预防:干槽症(拔牙后伤口感染)发生率约2-3%,用生长因子凝胶能降低风险;术后第3天开始练习张口,每天3次每次5分钟。
能保留的智齿:长期管理要做好
对可保留的智齿,需建立长期维护方案:
- 清洁到位:用单束毛牙刷配合牙缝刷,每周2次氯己定涂布;
- 调整咬合:找医生调磨对颌牙减少创伤,每6个月做一次咬合分析;
- 定期监测:每年拍摄曲面断层片,观察牙根吸收情况;
- 饮食注意:多吃膳食纤维,少吃黏糊糊容易粘牙的食物。
总之,智齿不是“必拔之牙”,拔还是留得看科学评估。发炎时先做好应急处理,要拔就选对时机、做好护理,能留就认真清洁和监测。掌握这些知识,就能和智齿和平共处,不让它再成为“牙痛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