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表面如果出现白白的、像粉笔末一样的斑点,大概率是早期龋齿的信号。这个阶段只要用对方法,就能把龋齿进展“刹住车”,但很多人因为不了解,错过了最好的治疗时间。下面从临床治疗和日常防护两方面,跟大家说清楚怎么应对。
早期干预:微创方法把龋齿“拦在初期”
如果龋齿还只停留在牙齿最外层的牙釉质(浅表龋),现在牙科有精准的微创治疗手段。比如化学-机械去腐技术,能精准去掉坏的牙组织,比传统磨牙方法少磨很多好牙;还有纳米树脂渗透技术,用特别细的材料填上牙齿早期的小缝隙,挡住口腔里的酸性物质——跟踪五年下来,超过90%的人治疗后没再恶化。
补牙材料也有了新升级。现在的纳米复合树脂,填料细到0.3微米,颜色和真牙几乎一样,还能慢慢释放钙和磷。用这种材料补牙,补完后旁边再烂(继发龋)的概率能少一半,既能修好牙,还能防再坏。
家庭护理:每天做好这几点,给牙齿“穿防护服”
想把牙刷干净,方法和工具都得选对。权威机构推荐用改良巴氏刷牙法(顺着牙缝刷,重点刷牙龈沟),再配合含氟牙膏,能把牙齿上的细菌斑清得更干净;电动牙刷有压力感应,刷牙龈边上的效果比手动好65%;牙缝紧的人,用超细纤维牙线更顺手,能清出牙缝里的残渣。
饮食上也能防龋齿:吃完东西嚼含木糖醇50%以上的无糖口香糖,能刺激唾液分泌、中和口腔里的酸,但一天别超过30克;绿茶里的多酚能不让致龋细菌粘在牙上,经常喝有助于降低龋齿风险。
预防体系:分人群、按规律,织好“防龋网”
定期查牙要按年龄来:3岁小孩每3个月查一次,上学的孩子每半年一次,成年人每年系统查一次。现在还有龋齿风险评估,通过查口腔里的细菌变化,能提前预警有没有龋齿倾向。小孩一定要做窝沟封闭——循证医学证实这方法能有效防龋齿,建议6-12岁分阶段做(比如换恒牙的时候)。
特殊人群要特别注意:糖尿病患者口腔环境特殊,要更常查牙周;戴牙套的人要用专用清洁工具(比如正畸牙刷、牙间隙刷),加上抗菌漱口水,能防白垩斑;孕妇口腔pH值波动大,吃对食物(比如多吃含纤维的蔬菜)能维持细菌平衡,减少龋齿风险。
要提醒大家,如果牙齿开始对冷热敏感,或者老塞牙,可能说明龋齿已经烂到里面了——这时候得赶紧看医生,拍片子看看烂到啥程度。牙齿健康不是靠“疼了才治”,得靠正确认识加专业治疗,建立系统的防护方法,才能一直保持口腔好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