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亮点
- •端粒生物学和端粒酶活性在衰老、长寿及癌症进展中的关键作用。
- •将植物来源化合物分类为端粒动态的正向或负向调节剂。
- •植物化学物质调节端粒酶的分子通路与基因靶点机制。
- •关键生物活性化合物对端粒调控的剂量与环境依赖性效应。
- •影响天然调节剂临床转化的制剂配方及生物利用度障碍。
- •标准化制备、药代动力学及长期人体研究的重点方向。
摘要
端粒是覆盖真核染色体末端的重复DNA-蛋白质复合物,可维持基因组稳定性并调节细胞复制能力。端粒进行性缩短伴随端粒酶活性降低,是衰老的核心标志,导致细胞衰老、组织退化及年龄相关疾病发生。相反,恶性细胞中端粒酶过度激活支持无限增殖,使端粒生物学成为长寿与肿瘤学的双重治疗靶点。植物来源化合物包含多酚、黄酮类、三萜皂苷、多糖、木脂素、生物碱、类胡萝卜素、氨基酸及脂肪酸等多样结构类别,可通过多重分子通路调节端粒长度与端粒酶活性。其作用机制包括:发挥抗氧化与抗炎作用、调控hTERT、SIRT1及c-Myc等关键基因、调节PI3K/Akt、JAK/STAT与ERK信号通路,以及稳定或破坏G-四链体DNA结构。白藜芦醇、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黄芪甲苷IV、环黄芪醇及人参皂苷Rg1等化合物已证实可在特定环境下呈现端粒酶激活或抑制效应,受浓度、细胞类型及疾病状态影响。本综述将植物来源端粒/端粒酶调节剂分为正向与负向类别,详述其植物来源、分子机制、实验证据及阻碍临床转化的制剂挑战(如低生物利用度、化学不稳定性与植物成分含量差异)。通过整合分子生物学洞见与药理学视角,本文阐明植物源制剂作为衰老与癌症多靶点干预策略的潜力。推进该领域需开展严格药代动力学分析、标准化制剂开发及纵向临床研究,以弥合实验室成果与实际治疗效果间的鸿沟。
关键词
衰老、长寿、端粒、端粒酶、天然产物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