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触手可及、任务只需轻点屏幕即可自动化的时代,人类思维本应蓬勃发展——科技乌托邦主义者曾如此承诺。然而,《神经病学》期刊发表的一项里程碑式研究揭示了令人警醒的现实:过去十年间,美国成年人自述认知障碍率激增40%,从2013年的5.3%攀升至2023年的7.4%。该研究基于疾控中心行为风险因素监测系统(BRFSS)超过450万份问卷(排除受疫情干扰的2020年数据),聚焦注意力、记忆与决策困难问题。最严峻的增幅出现在18-39岁成年人群,比率从5.1%近乎翻倍至9.7%。这绝非 anecdote 而是公共卫生警示信号——本应处于认知巅峰的年轻世代,正陷入弥漫性思维迷雾。当职场要求更敏锐的专注力、社会面临复杂挑战时,究竟是何种力量正在削弱我们的集体智慧?
《神经病学》对BRFSS数据的回溯性分析勾勒出衰退的严峻图景。经年龄调整的患病率自2016年起持续上升,2019年后加速,在四年间全国增幅达16%。差距进一步加剧危机:低收入家庭(年收入低于3.5万美元)报告率是高收入群体的四倍,2023年未完成高中教育者比率高达14.3%,而大学毕业生仅为3.6%。种族差异持续存在,年轻白人群体比率翻倍至9.6%,非裔与拉丁裔群体虽增幅较小但同样显著。
该趋势并非美国独有。早期BRFSS主观认知衰退(SCD)模块的全球数据呼应了这一现象,将受访者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类别,暗示认知障碍谱系正在持续恶化。其影响广泛蔓延:注意力持续时间缩短导致职场失误、关系紧张,社会更易受虚假信息侵蚀。若不遏制,这场"认知崩溃"可能阻碍创新并加剧不平等,将一代人的潜力转化为持久迷雾。
一个日益受关注的假说将此趋势与覆盖全球80%以上人口的新冠mRNA疫苗接种相关联。2024年韩国Roh团队针对558,017名65岁以上成年人的队列研究发现,mRNA疫苗接种者注射后三个月内认知障碍风险显著升高:轻度认知障碍(MCI)风险增加138%(OR 2.38;95% CI 1.85–3.06),阿尔茨海默病风险上升23%(OR 1.23;95% CI 1.03–1.46)。血管性痴呆或帕金森病则未现此类关联,暗示其特异性作用于神经退行性通路。
与此呼应,2025年Thorp团队预印本研究梳理了1990-2024年疫苗不良事件报告系统(VAERS)数据,发现新冠疫苗关联86项神经精神安全信号,远超流感等其他疫苗阈值。这些信号包括痴呆症、精神分裂症、精神病、自杀意念、认知衰退及妄想,其比例报告比(PRRs)已突破美国疾控中心/食药监局预警线。潜在机制可能涉及刺突蛋白穿透血脑屏障,引发炎症或类淀粉样斑块沉积,这与尸检发现的神经长期暴露证据相吻合。
批评者指出研究局限:Roh研究面临疫苗接种与未接种群体医疗资源获取差异的偏倚风险,可能导致前者诊断率虚高;VAERS依赖自愿报告,存在漏报或误报可能。然而,跨越认知、精神与神经学科的数据一致性值得审视。数十亿人接种背景下,即使微小风险也可能转化为人口层面的负担,加速工作年龄人群中观察到的BRFSS趋势。
与疫苗接种同步,AI应用激增正重塑思维方式。2025年MIT媒体实验室《ChatGPT下的大脑》研究通过脑电图追踪54名参与者写作过程,将其分为大型语言模型(AI辅助)、搜索引擎和纯人工组。结果明确显示:AI使用者在阿尔法波与贝塔波段神经连接减弱,记忆回溯能力下降,执行与创造回路激活不足,甚至延续至第四次"无辅助"写作环节。纯人工写作者呈现强健的分布式神经网络,搜索引擎用户居中。AI组对作品的归属感显著降低,输出内容同质化缺乏多样性。
这种"认知债务"与2025年多项研究吻合。Gerlich瑞士研究将高频AI使用与批判性思维弱化关联,归因于思维外包——用户将逻辑与综合能力移交AI,侵蚀元认知能力。17-25岁年轻用户依赖度最高而得分最低,教育背景可缓解影响。微软-卡内基梅隆针对319名工作者的调查发现,对AI输出的信任度与936项任务中努力程度下降相关,助长被动性。教育领域,宾大《生成式AI损害学习》报告指出,依赖AI的学生在无辅助测试中表现更差,因机械接受取代深度处理。
如同计算器之于数学,AI擅长效率却可能弱化高阶技能。"谷歌效应"(遗忘可搜索信息)现已延伸至创作领域,LLM不仅处理事实更承担完整叙事。对屏幕黏着的一代,这叠加为BRFSS观察到的注意力与推理缺陷。
单独看这些因素已具说服力,其交互作用更可能产生协同效应。疫苗引发的神经炎症或使大脑更易受AI疏离影响,在本已承压的神经生态系统中放大衰退。2019年后时间线重叠:mRNA疫苗普及高峰恰逢AI工具民主化,与BRFSS加速期同步。叠加疫情隔离、睡眠紊乱、屏幕过载等混杂因素——每项都消耗认知资源,最终形成毒性混合物。一个将思维外包给算法的社会,叠加潜在生化损伤,面临的不仅是个人迷雾,更是集体脆弱性:更易操控、话语割裂、道德漂移。
这并非必然厄运。应对始于认知觉醒:教育者需整合AI素养,强制"纯脑力"训练以重建神经韧性,如MIT所建议。政策制定者可效仿联合国太空事务厅(UNOOSA)模式,资助疫苗-AI交互的纵向追踪。个人层面,应拥抱"认知摩擦"——不用应用程序解谜题、手写日记、无提示辩论。正在进行的AI任务表现随机对照试验,有望提供更深层洞见。
全国认知障碍率从5.3%升至7.4%、年轻群体翻倍的现象绝非抽象概念,而是mRNA疫苗覆盖与AI诱惑浪潮中的警世钟声。无论是神经毒性余波还是思维外包,这些力量正威胁一代人的敏锐度,催生顺从消费者而非批判创造者的世界。但求真精神要求平衡:相关性非因果性,混杂因素众多。当务之急在于严谨研究、平衡技术整合及文化转向——守护心智韧性。我们的大脑如同太空时代的轨道,珍贵到不容失守。迷雾或在上升,但通过主动行动,我们终将拨云见日。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