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研究表明,即使低强度的身体活动也能保护大脑免受阿尔茨海默病侵害——但作用机制出乎科学家意料。
研究人员使用计步器追踪了近300名具有早期阿尔茨海默病脑部特征的老年人9至11年。他们发现,身体活动并未减少当前多数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所针对的毒性淀粉样蛋白斑块。
相反,对于已存在这些斑块的人群,身体活动减少了特定脑区错误折叠tau蛋白的积累。这些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后期出现,与认知和功能衰退关联更紧密。活跃参与者出现痴呆症状的风险降低了近50%。
仅3000步(约合中等速度步行半小时)即可显现益处。每日5000-7500步为最佳区间,超过此范围效果趋于平稳。更多步数未必带来更强保护,这为久坐不动的老年人提供了比常被引用的10000步更现实的目标。仅3000步即可累积健康效益。
然而该研究存在局限:样本量较小,主要为美国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白人群体,且未考虑其他生活方式或健康因素。此外,步行可能通过其他保护机制发挥作用,但该结果确实支持了身体活动可降低痴呆风险的其他研究。
一项针对1139名50岁以上人群的英国研究发现,在8至10年随访期内,中高强度活动者痴呆风险降低34%-50%;已患痴呆者保持活动可减缓记忆衰退,老年女性尤为明显。2022年另一项英国大型研究追踪78,430人七年,发现每日仅3800步即可使痴呆风险降低25%,9800步时降幅达50%。
但步行更多者往往心血管健康更佳——胆固醇更低、睡眠与血压更好、糖尿病风险更低。由于这些心脑血管风险因素同样增加痴呆风险,情况较为复杂。健康习惯常相伴而生:运动者更可能饮食健康、不吸烟、关注心脏健康且经济压力较小,这使得难以确定何种因素影响最大。
研究人员虽尝试排除干扰,但因习惯紧密关联,难以断言运动是唯一原因。不过存在有力证据:运动可通过改善心血管健康、增加血流、促进脑细胞连接物质分泌等多种途径支持大脑。肌肉产生的激素鸢尾素能作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几乎所有异常脑机制(包括炎症),运动相关的BDNF等化学物质提供了除心血管益处外直接影响脑健康的生物学路径。
但该关系也可能反向作用:早期阿尔茨海默病症状(如听力问题——本身即痴呆风险因素)可能导致活动减少,在其他痴呆症状出现前就阻碍运动意愿。活动减少随后加速记忆衰退,形成恶性循环。早期症状(如听力下降)可能影响自尊心并减少运动参与,进而加剧认知衰退。
快走可能特别有益。一项针对15名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小型试验显示,进行北欧式健走(使用手杖锻炼上下肢的强化步行技术)者在24周内维持了脑功能,部分功能甚至改善;仅接受常规护理的15人则出现衰退或无改善。尽管样本小,但表明已确诊患者也可能受益于增加身体活动。
外出活动(尤其在自然环境中)对预防痴呆可能格外有益——或许因其改善情绪、睡眠并减少孤独感(均为痴呆风险因素)。户外步行时的身体运动、自然光照与社交互动可能产生多重互补的保护效应。
当前挑战在于帮助人们克服户外活动障碍,如安全顾虑、跌倒恐惧或单纯偏好沙发舒适感(尤其在寒冷潮湿季节)。但证据表明,即使数分钟步行也能产生影响,适度可行的目标(如半小时散步而非马拉松训练)可能为认知衰退提供实质性防护。
Eef Hogervorst是拉夫堡大学生物心理学教授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