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渥太华心脏研究所协调的新研究被誉为对心房颤动患者(心律不齐最常见原因)的变革性突破。
渥太华心脏研究所心脏病学部主任、渥太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大卫·伯尼博士表示,目前接受心房颤动成功治疗的患者通常被告知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血药以降低中风风险。这一做法现在将改变全球患者的情况。他共同领导了这项国际研究。
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这项研究发现,成功治疗后继续服用抗凝血药并非必要,因为消融治疗后的中风风险极低,仿佛患者从未有过心房颤动。
伯尼表示,这项始于2013年的研究备受期待。它将转化为临床实践,意味着心房颤动成功治疗后继续使用抗凝血药将不再被列入临床指南的推荐。不过,他表示,这种改变可能会更快到来。
"医生将立即联系患者,告知他们可以停止服用抗凝血药,"他说。这也是他将给患者的建议。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形式,影响1%的加拿大人,但在65岁时这一比例上升至5%。它由心脏电系统问题引起,通常与其他健康问题相关。
伯尼表示,心房颤动的心脏消融术是一种常见的微创手术,通过血管进入心脏,形成微小疤痕以阻止心脏电系统功能障碍。该手术成功率约为80%。在渥太华心脏研究所,这是一种日间手术。
每年约有一百万人接受心房颤动的心脏消融治疗。
这项随机研究包括全球1200多名成功接受心房颤动消融术的患者。试验中一组患者服用常见的抗凝血药,另一组则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他们被随访了三年。
研究人员发现,与阿司匹林治疗相比,抗凝血药治疗并未显著降低中风发生率。三年后,两组患者中96%的人没有新发缺血性中风的证据。
心房颤动会增加中风风险,因为它可能导致血液淤积时间过长,形成血栓,进而引发中风。
尽管成功的消融治疗将心脏节律恢复正常,但临床医生一直不愿停止使用抗凝血药,因为之前的研究显示,即使使用药物将心脏节律恢复正常,患者的中风风险仍然很高。
伯尼共同领导的这项新发表研究探讨了成功消融手术后,这种做法是否仍然必要。
"我们一直对停止使用抗凝血药感到担忧,"伯尼说。"这是一项突破。"
继续服用抗凝血药对患者来说可能很困难。它们不仅昂贵,还会增加患者严重出血的风险——有时严重到足以致命。
"它们会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他说。服用这些药物的患者必须极度小心可能引起出血的跌倒。
麦吉尔大学健康中心心脏病学部主任、该研究共同负责人阿图尔·维尔马博士表示,"看到多年的精心研究直接转化为对患者更安全、更简单的治疗,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
伯尼表示,这项研究应该是加拿大人的骄傲。
"这是加拿大值得骄傲的巨大成就。美国无法进行这样的试验。"他指出,这项研究并非由企业资助,而是主要由加拿大卫生研究院资助,并涉及各学术中心的合作。
"我们在加拿大擅长领导这类研究。"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