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已取代农药和化学物质,成为美国最受憎恶和恐惧的物质。《华尔街日报》近期标题"微塑料的重大危险"要求读者参与"污染全球并构成健康风险的微小塑料碎片"测验。近年来,微塑料已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新反派,取代传统化学物质成为一切可想象健康问题的替罪羊。
图片来源:美国科学与健康委员会
微塑料指粒径0.1至5000微米的塑料颗粒,纳米塑料则为1至100纳米(即0.001–0.1微米)的颗粒(人类头发直径约70-100微米)。部分为有意生产,但多数源于塑料在环境或使用过程中的降解。
传统健康风险评估中,除非获得充分的暴露数据(即环境中释放并进入人体的物质剂量)以及针对特定不良健康效应(如癌症、先天残疾)的人类或动物研究证据,否则不会宣称存在全球健康危机。然而在TikTok等社交媒体时代,相关论断常在缺乏可信数据前就已发布,引发迅速蔓延的恐慌情绪。
暴露评估
10月15日,欧洲食品安全局发布重磅报告(主流媒体普遍忽视),彻底动摇了微塑料暴露量的现有认知。该机构审查了122篇关于瓶盖、食品容器、茶包等物品释放微塑料的研究,发现多数结果因样品制备缺陷、测试条件不当及分析方法不可靠而失准,结论明确指出:
"尽管存在不确定性,实际释放量远低于多数文献报告值。鉴于此,现阶段缺乏充分依据评估食品接触材料使用过程中的微塑料释放量。"
报告指出数据失真两大主因:
- 分析方法缺陷:现有技术难以准确识别微塑料与纳米塑料。多数方法依赖"光谱"识别,但塑料与非塑料颗粒(如食品接触材料中的添加剂和颜料)会产生相似信号,导致颗粒误判,尤其在微塑料常与非塑料颗粒混合的情况下。
- 实验室背景污染:不当操作使空气、设备中的物质或化学物质污染测试样本。
欧洲食品安全局特别质疑茶包研究——声称单个塑料茶包释放数百万乃至数十亿微塑料。德国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证实高颗粒计数源于非塑料颗粒,报告数值被夸大2-3个数量级。报告强调:"随着领域认知深化,茶包释放高量微塑料的结论现已存疑。"
该机构同时驳斥了"海洋塑料污染(主要来自水瓶)必然导致微塑料问题"的常见谬误。微塑料已融入塑料基质,无法从水瓶或杯子中"迁移"析出。食品接触材料释放微塑料的唯一可能是机械应力(如反复开合瓶盖或密封袋),但这类场景极不现实——多数人不会像某项研究那样整天开合瓶盖100次。
健康效应
评估健康影响需具备人类相关浓度下的可信研究证据。
生殖健康影响(不孕症):
- 多数研究聚焦水生生物(主要是鱼类),对人类参考价值有限。某近期研究称"哺乳动物生殖研究稀缺,但水生生物数据表明微塑料影响生殖"。
- 大鼠和小鼠实验显示,高剂量微塑料暴露可能影响精子数量质量及卵巢功能。
由于缺乏人类研究且多为鱼类数据,无法得出有意义结论。
呼吸系统疾病:
此领域证据最为充分。微塑料可深入肺部引发担忧,但美国科学与健康委员会指出:研究者正通过粒子流模型分析从口腔到肺部的沉积过程,距理解实际健康影响仍有距离。人类研究缺失,啮齿类动物实验仅显示高剂量暴露导致慢性炎症和肺损伤,需更多人体研究及模型验证。
肺癌与结肠癌:
- 所谓"微塑料关联癌症"系误导性宣称,人类及动物研究均无证据支持。
- 某综述称"微塑料疑似危害人类生殖及消化呼吸系统,并暗示与结肠癌、肺癌相关",但该关联毫无数据支撑。
目前无任何证据表明微塑料与肺癌或结肠癌存在关联。
心血管影响:
2024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发现,动脉斑块含微塑料的患者术后两年内心梗、中风及死亡风险更高。但如美国科学与健康委员会所述:"这些发现的临床意义尚不明确。"
鉴于仅有一项人类研究,数据不足以得出结论。
消化系统影响:
- 多项研究显示微塑料在鱼类和小鼠肠道积累并影响肠道菌群多样性。
- 某研究称暴露于微塑料的粪便样本pH值更低(更酸性),声称粪便pH变化与结直肠癌等胃肠道疾病相关。
这些均为初步研究,需更多数据支撑结论。
当今社会热衷制造恐慌,微塑料正是环境团体与寻求巨额赔偿的律师们制造的最新"危机"。这并非否认塑料污染问题——海洋中现存7500万至1.99亿吨塑料且持续增长。但在宣布微塑料成为下一场国际公共卫生危机前,必须开展更多严谨的暴露量与健康效应研究。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