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7日,重庆某商场内,一名近1米7的少女喝珍珠奶茶时,珍珠卡入气管窒息,面色青紫、意识模糊。四名市民迅速组成救援链,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施救近4分钟,成功排出异物。涉事商场随后增设急救培训体验区,当地卫健委启动“全民急救技能提升计划”。
气道异物梗阻多致命?把握急救窗口期是关键!
气道梗阻十分致命,珍珠等异物卡入气管会造成完全或不完全阻塞。一旦氧气交换中断超4分钟,就会引发不可逆脑损伤,6分钟内死亡率超50%,此次案例中女孩的青紫症状便是严重缺氧的表现。美国心脏协会指出,旁观者应在1分钟内开始急救,持续到异物排出或专业救援到来,本案例中4分钟的施救已接近临界点,凸显了及时性的重要。对于高大成人患者,施救需足够力量,必要时可用“椅背冲击法”或多人协作。中国急诊医学研究所统计显示,70%的气道异物梗阻死亡案例发生在发病后10分钟内,而正确急救能让存活率提升至68%。
海姆立克急救法咋操作?避开误区很重要!
海姆立克急救法有不同情况的操作流程。成人施救时,施救者环抱患者腰部,一手握拳抵住腹部肚脐上方,另一手包住拳头快速向上向内冲击;意识丧失患者要平卧位实施腹部冲击,每组5次冲击后检查口腔异物;孕妇或肥胖者则改用胸骨冲击法,双掌交叠于胸骨下半部。施救力度要达到每秒5次冲击频率,冲击点错误或力度不足,不仅无法解除梗阻,还可能导致肋骨骨折。常见误区包括盲目拍背、等待患者自行咳嗽、单次冲击后立即停止。施救者还可能因恐惧动作变形,建议通过模拟训练建立肌肉记忆。
公众急救技能普及率低?突破路径在这里!
我国成人急救技能普及率不足3%,远低于德国的42%和日本的35%,商场、学校等公共场所AED配置率仅为1.2台/10万人。此次案例中4名施救者是偶然具备技能,反映出社会储备薄弱。普及障碍主要有培训资源分散,红十字会、医疗机构等多部门重复培训且缺乏统一认证体系;认知偏差方面,58%受访者认为“急救是医护人员职责”,32%担心施救不当引发纠纷。解决方案有将心肺复苏、海姆立克等纳入中学必修课;推广“好人法”明确施救免责条款;在餐饮场所设置“防噎食急救角”,通过VR模拟训练提升实操能力。
特殊人群吞咽易出事?防护策略来帮忙!
儿童防护上,3岁以下孩子要避免食用果冻、坚果等危险食物,珍珠奶茶选无颗粒版本,进食时禁止嬉笑打闹,家长要学习婴幼儿背部拍击法。老年人群中,中风、帕金森患者需定期进行吞咽功能检查,必要时改用糊状饮食,使用防误吸吸管杯,控制每口进食量不超10ml。餐饮行业要在含颗粒饮品外包装标注“分食建议”,珍珠直径控制在0.8cm以下,服务员要接受防噎食培训,对独自用餐的儿童和老人主动提醒。同时,要教会公众识别早期窒息征兆,避免误判。 学会急救技能,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加把锁,构建更安全的公共健康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