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份,相关部门联合中国疾控中心发布全国首张“肥胖地图”,显示北方部分地区每5人中就有1人肥胖,且约14% BMI正常人群存在腹型肥胖,这类人患代谢性疾病风险显著升高。为此,国家卫健委启动“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将9月定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月”,强调腰围与内脏脂肪监测的重要性。
腹型肥胖危害大,你知道为啥吗?
腹型肥胖是内脏脂肪过度堆积的结果,它可比皮下脂肪危险多了!内脏脂肪细胞会分泌炎症因子,并在肥胖状态下伴随瘦素抵抗,直接诱发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和慢性炎症。数据显示,腰围超标者患高血压风险比正常者高2.3倍,糖尿病风险增加1.8倍,冠心病风险上升1.5倍,内脏脂肪面积每增加100cm²,过早死亡风险接近翻倍。男性因睾酮作用更易“苹果型肥胖”,30 - 34岁男性超重比例达38.5%,肥胖率达19.3%,是代谢性疾病高危人群。从病理演进看,短期脂肪细胞释放因子引发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波动;长期慢性炎症会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事件,还会增加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风险。
哪些人容易被腹型肥胖盯上?
腹型肥胖偏爱三类人。一是隐性肥胖者,比如久坐办公室的上班族、中年男性和更年期女性,他们BMI正常但腰围超标。二是代谢综合征前期人群,即便没有肥胖表现,但存在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等代谢异常。三是遗传易感者,家族中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史的人,内脏脂肪蓄积倾向更强。这些人的不良行为模式也会加重腹型肥胖,高糖高脂饮食,像奶茶、外卖吃多了,能量过剩就会堆积脂肪;每天久坐超6小时,内脏脂肪年增长速度是运动人群的2.4倍;熬夜会干扰瘦素分泌,让人饥饿感增加、脂肪代谢紊乱;压力大导致皮质醇升高,促使脂肪往腹部集中。
如何赶走腹型肥胖?看这里!
先进行基础筛查与监测。在家每月测腰围,男性>85cm、女性>80cm就得警惕;也可去医院做DEXA扫描或CT检测内脏脂肪面积。生活方式改造也很重要。饮食上,选择低GI碳水化合物,如燕麦、糙米,每天精制糖摄入<25g;每天摄入25 - 30g膳食纤维,像西兰花、奇亚籽;优质蛋白占比提升至20% - 30%,如鱼类、豆制品。运动方面,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如间歇跑;每周进行2次力量训练,如深蹲、平板支撑;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睡眠与压力管理也不能忽视,23点前入睡,保证7小时睡眠;练习正念冥想或深呼吸降低皮质醇水平。高风险人群还可考虑GLP - 1受体激动剂等药物辅助治疗,但用药请遵医嘱;肥胖合并糖尿病者可进行代谢手术的多学科评估。 腹型肥胖需精准防控,结合监测、干预与医疗支持,扭转慢性病高发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