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来临,“割包皮”成了家长们热议的话题,各大医院小儿泌尿外科门诊咨询量和手术预约量激增。但你知道吗?并非所有孩子的包皮问题都需要手术,盲目跟风可能会让孩子白白遭罪。今天就来给大家讲讲如何科学判断孩子是否需要割包皮,以及手术的相关知识。
包皮类型知多少?家长自查有妙招
包皮虽小,作用却大,它可是男孩重要的“生理防护网”,能防御保护、提供天然润滑,还能充当免疫屏障。包皮状态主要分正常包皮、包皮过长和包茎三类。新生儿多数是生理性包茎,一般3岁前会自然分离,而学龄期后仍无法翻转的就是病理性包茎了。 家长在家可以先进行初步观察,看看孩子的包皮能否自然上翻露出龟头,清洁时有无困难,是否有反复感染的症状,比如红肿、有分泌物等。不过要记住,自查只是初步参考,最终还得听专业医生的。 这里有两个常见误区要给大家澄清。一是“肥胖导致包皮过长”,其实是脂肪堆积掩盖了阴茎头,通过体重管理就能改善,不用急着手术。二是“所有包皮过长都需手术”,这可不对,得结合感染频率、排尿障碍等情况综合评估。
手术指征要明确,哪些情况必须/暂缓手术?
有些情况是必须要手术的。病理性包茎,学龄期后(6岁以上)包皮口严重狭窄,孩子排尿困难,尿线细,包皮还会鼓包,龟头也长期暴露困难,这种情况就得手术。反复感染也得重视,如果孩子每年发作≥2次包皮龟头炎,红肿疼痛、有脓性分泌物,清洁也控制不住,那就得手术了。还有急性嵌顿事件,包皮卡在冠状沟无法复位,孩子疼得厉害,龟头都紫绀了,这可是急诊,处理后还得择期手术预防复发。 不过,有些情况得暂缓或不适合手术。婴幼儿期(0 - 3岁)生理性包茎自愈率高,除非严重尿路梗阻,一般不建议手术。肥胖儿童先减重改善阴茎显露度再说。如果孩子合并基础疾病,像隐匿阴茎、尿道下裂等,得先治疗原发病,不能单纯切包皮。另外,阴茎癌与包茎确实有相关性,但发病率<0.1‰,手术还是得看当前健康影响,别只盯着未来的理论风险。
手术时机怎么选?术后护理怎么做?
手术时机很重要。学龄期(6 - 12岁)孩子沟通配合度高,暑假手术正好能好好休息。青春期后手术,得考虑孩子的隐私需求和勃起风险,一般局部麻醉,恢复期也得长点。 手术方式有两种。传统缝合术出血多些,大概10 - 20ml,恢复期得2周拆线,但术后护理简单。套扎环切术手术快,<10分钟就能搞定,出血少,<5ml,但得等套环自然脱落,大概7 - 14天,期间孩子可能会有点不舒服。 术后护理也不能马虎。48小时内冰敷阴茎根部减轻肿胀。术后7天内别让孩子剧烈运动,像奔跑、游泳都不行,防止勃起引发出血。每天用碘伏消毒伤口,保持敷料干燥。术后2周内给孩子穿宽松内裤,避免摩擦。还要定期复诊,术后3天、7天、1个月都得去,看看愈合情况,有没有感染迹象,比如持续红肿、渗液等。 给孩子做包皮手术一定要科学决策,别盲目跟风。多了解相关知识,和医生好好沟通,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方案,让孩子健健康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