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后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升18%,这些防护建议快收好!

国内资讯 / 健康新闻责任编辑:蓝季动2025-11-08 11:15:01 - 阅读时长3分钟 - 1186字
立冬后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上升18%,气温骤降增加心梗、脑出血风险。老年人、儿童及慢性病患者需特别注意防护,建议接种流感疫苗,监测血压,保持室内湿度。
立冬心脑血管疾病气温骤降心梗脑出血流感疫苗血压监测室内湿度健康防护冬季养生高危人群呼吸系统疾病寒潮预警急救药物科学养生
立冬后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升18%,这些防护建议快收好!

今日11月7日14时20分,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立冬。这个时间点颇为特殊,民间素有"立冬不过午"的说法,而今年立冬恰好在午时(北京时间11:00-13:00),引发了人们对冬季气候走向的热议。当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即为立冬,这个时间点每年浮动在11月7-8日之间。今年立冬具体时间为14时20分,属午时立冬。2025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确认立冬时间为11月7日14时20分,属“午时立冬”。这引发公众对冬季气温关注,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受厄尔尼诺影响,中东部将“前暖后冷”,整体气温偏高但有阶段性剧烈降温,易引发心脑血管与呼吸道疾病,需做好防护。

立冬气候与健康风险:传统与现实的碰撞

虽说传统农谚“下午立冬单衣过冬”,像山西晋中近30年“午立冬”年份冬小麦冻害发生率比“早立冬”低40%,但现代气象学表明,2025年受厄尔尼诺影响,冬季会呈现“前暖后冷”。12月气温偏高,1月后寒潮加剧,单日降温可达15℃。气温骤降会让血管收缩异常、血压骤升,增加心梗、脑出血风险;温差波动使呼吸道黏膜抵抗力下降,流感病毒易入侵,引发肺炎、哮喘。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儿童免疫系统未成熟,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都是脆弱人群,受影响更大。2023年北方某省立冬后一周内,心脑血管急诊量激增37%,南方某市流感确诊数在寒潮后3天内翻倍。

双重威胁:心脑血管与呼吸系统的危机

从病理机制看,低温刺激交感神经,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管收缩、血压骤升,脑出血风险增加50%(《中国循环杂志》数据);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栓形成概率上升,冬季心梗发病率比夏季高2 - 3倍。呼吸系统方面,低温空气干燥使呼吸道上皮细胞脱水,病毒吸附率增加,传播效率提高;低温抑制干扰素分泌,病毒清除速度减慢,感染持续时间延长2 - 3天。国家卫健委统计显示,立冬后首月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较前月上升18%,呼吸系统疾病急诊量增长42%。

防护与养生:多管齐下保健康

基础防护要关注气象局“寒潮蓝色预警”,气温骤降前24小时启动防护预案。穿衣遵循“前暖后冷”,12月适当减少衣物厚度,1月强化防寒。心脑血管高危人群要每日早晚监测血压,避免清晨6 - 8时剧烈活动,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呼吸道疾病预防可接种流感疫苗(立冬后1个月内最佳),使用N95口罩,室内湿度保持50% - 60%。中医养生建议“早卧晚起”,22时前入睡,日出后1小时再晨练;饮食上主食增加10% - 15%,选择清炖羊肉等优质蛋白,补充深海鱼油。应急处理时,疑似心梗要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平卧并拨打120;流感发热38℃以上且伴肌肉酸痛,48小时内口服奥司他韦可降低重症风险70%,用药请遵医嘱。 结合传统农谚与现代气象预测,关注天气预警与健康数据,动态防护、精准干预与科学养生协同,可降低冬季疾病风险。

大健康

猜你喜欢

  • 溶血性血小板减少咋发病、咋治疗、咋日常管理?溶血性血小板减少咋发病、咋治疗、咋日常管理?
  • 流鼻血别慌!科学处理方法你知道吗?流鼻血别慌!科学处理方法你知道吗?
  • 每日2 - 3升水,分阶饮水预防4种疾病!每日2 - 3升水,分阶饮水预防4种疾病!
  • 三磷酸腺苷有啥副作用?该怎么应对保障安全?三磷酸腺苷有啥副作用?该怎么应对保障安全?
  • 为啥流感疫苗要年年打?答案全在这!为啥流感疫苗要年年打?答案全在这!
  • 学会识别心梗非典型疼痛,掌握这些急救预防建议!学会识别心梗非典型疼痛,掌握这些急救预防建议!
  • 三大隐形杀手威胁老人健康,这样做能老而不衰!三大隐形杀手威胁老人健康,这样做能老而不衰!
  • 得了肺心病不知道咋整?这份全周期管理指南请收好!得了肺心病不知道咋整?这份全周期管理指南请收好!
  • 破伤风为何如此可怕?小伤口竟可能致命!破伤风为何如此可怕?小伤口竟可能致命!
  • 一起行动!打破高血压用药误区,战胜高血压!一起行动!打破高血压用药误区,战胜高血压!
大健康
大健康

热点资讯

大健康

全站热点

大健康

全站热文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