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11月7日14时20分,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立冬。这个时间点颇为特殊,民间素有"立冬不过午"的说法,而今年立冬恰好在午时(北京时间11:00-13:00),引发了人们对冬季气候走向的热议。当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即为立冬,这个时间点每年浮动在11月7-8日之间。今年立冬具体时间为14时20分,属午时立冬。2025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确认立冬时间为11月7日14时20分,属“午时立冬”。这引发公众对冬季气温关注,国家气候中心预测,受厄尔尼诺影响,中东部将“前暖后冷”,整体气温偏高但有阶段性剧烈降温,易引发心脑血管与呼吸道疾病,需做好防护。
立冬气候与健康风险:传统与现实的碰撞
虽说传统农谚“下午立冬单衣过冬”,像山西晋中近30年“午立冬”年份冬小麦冻害发生率比“早立冬”低40%,但现代气象学表明,2025年受厄尔尼诺影响,冬季会呈现“前暖后冷”。12月气温偏高,1月后寒潮加剧,单日降温可达15℃。气温骤降会让血管收缩异常、血压骤升,增加心梗、脑出血风险;温差波动使呼吸道黏膜抵抗力下降,流感病毒易入侵,引发肺炎、哮喘。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儿童免疫系统未成熟,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都是脆弱人群,受影响更大。2023年北方某省立冬后一周内,心脑血管急诊量激增37%,南方某市流感确诊数在寒潮后3天内翻倍。
双重威胁:心脑血管与呼吸系统的危机
从病理机制看,低温刺激交感神经,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血管收缩、血压骤升,脑出血风险增加50%(《中国循环杂志》数据);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栓形成概率上升,冬季心梗发病率比夏季高2 - 3倍。呼吸系统方面,低温空气干燥使呼吸道上皮细胞脱水,病毒吸附率增加,传播效率提高;低温抑制干扰素分泌,病毒清除速度减慢,感染持续时间延长2 - 3天。国家卫健委统计显示,立冬后首月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较前月上升18%,呼吸系统疾病急诊量增长42%。
防护与养生:多管齐下保健康
基础防护要关注气象局“寒潮蓝色预警”,气温骤降前24小时启动防护预案。穿衣遵循“前暖后冷”,12月适当减少衣物厚度,1月强化防寒。心脑血管高危人群要每日早晚监测血压,避免清晨6 - 8时剧烈活动,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呼吸道疾病预防可接种流感疫苗(立冬后1个月内最佳),使用N95口罩,室内湿度保持50% - 60%。中医养生建议“早卧晚起”,22时前入睡,日出后1小时再晨练;饮食上主食增加10% - 15%,选择清炖羊肉等优质蛋白,补充深海鱼油。应急处理时,疑似心梗要立即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平卧并拨打120;流感发热38℃以上且伴肌肉酸痛,48小时内口服奥司他韦可降低重症风险70%,用药请遵医嘱。 结合传统农谚与现代气象预测,关注天气预警与健康数据,动态防护、精准干预与科学养生协同,可降低冬季疾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