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四川省甘孜州稻城、乡城县,杭州援川妇产科专家蒋志霞团队历经6小时极限奋战,成功挽救了一名突发胎盘早剥的藏族初产妇。事发当天,患者因腹痛伴阴道流血被送往稻城县医院,后转至乡城县医院。经诊断为完全性胎盘早剥、宫内死胎,情况危急。手术中,团队在血源紧缺、药物有限的条件下,最终控制住出血,患者生命体征趋于稳定。
胎盘早剥多凶险?高原救治难上加难!
胎盘早剥是产科急症,具有突发性、快速进展性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它的病理机制是胎盘过早剥离,会导致母体大出血和胎儿缺氧。典型症状有突发腹痛、阴道流血、血压下降等,严重时会引发失血性休克、器官衰竭,甚至母婴死亡。 在高原地区,地理偏远、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让胎盘早剥的救治难上加难。像这次的患者失血量达3000毫升,占人体总血量的大半。医学文献指出,高原地区孕产妇死亡率较平原地区高约15%-20%,胎盘早剥的死亡风险因医疗条件差异可能增加2 - 3倍。所以,早期识别与快速转诊对高原地区的孕产妇来说尤为重要。
生死抉择!医疗团队如何力挽狂澜?
在这次抢救中,医疗团队面临着艰难的决策。切除子宫是最安全的选择,但考虑到患者年轻且是初产妇,团队决定尽最大努力保留子宫。与切除子宫相比,保留子宫能让患者未来还有生育的可能,但手术风险也更高。最终,团队选择联合药物、物理干预和宫腔填纱等综合手段控制出血。 在高原环境下,抢救有很多特殊的技术应用。比如精准输血补液,能避免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强效缩宫药物卡贝缩宫素的剂量选择也十分关键;宫腔填纱则是利用纱布压迫出血部位来止血。此外,麻醉科、检验科、输血科等多学科协作在紧急情况下发挥了关键作用。针对高原血源紧张问题,成分输血、自体血回输等技术能优化血液管理,降低对全血的依赖,提升抢救效率。
孕产妇必看!高原急救与防护指南
对于孕产妇来说,识别胎盘早剥的预警信号至关重要。如果出现突发持续性腹痛、无诱因阴道出血、胎动异常等情况,要牢记“时间即生命”的急救原则,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记录出血量、疼痛程度等关键信息。 高原地区的孕妇更要做好特殊防护。建议增加产检频率,每2周一次;选择具备重症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提前了解周边血库分布及转运路线。还可以携带“高原孕产应急包”,里面装上身份证明、血型卡、常用药物清单等。 高原地区也要加强基层医院的危重孕产妇救治能力。比如建立区域急救绿色通道、定期开展产科急救演练、储备关键急救药品(如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此次救援凸显跨区域协作重要性,提醒孕产妇学急救知识,关注高原孕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