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57岁的王阿姨在家意外外伤后卧床休养两周,左腿突发严重肿胀,被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栓塞,险些丢了性命。好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及时为她进行介入手术取栓并溶栓治疗,王阿姨才转危为安。这一事件让“长期卧床与血栓风险”受到广泛关注。
卧床为啥会引发血栓?真相在这里!
从王阿姨的案例能解析出血栓形成的“三要素”。首先是血管内皮损伤,外伤直接破坏了血管壁的完整性,使得凝血系统被激活,局部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沉积就形成了。其次是血液高凝状态,外伤后身体会释放促凝物质,比如组织因子,同时卧床会减少肌肉收缩对静脉的“泵”作用,让血液黏稠度进一步升高。再者是血流淤滞,长期卧床会让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降低到正常水平的30%-50%,在骨盆及小腿部位容易形成涡流,加速血栓核心的形成。如果下肢血栓脱落后随血流移动,堵塞肺动脉就会引发呼吸衰竭,像王阿姨就是因为血栓脱落导致肺循环阻塞,这类情况死亡率高达30%(权威医学期刊数据)。医学研究表明,卧床超过3天,血栓风险就会显著增加,7天后风险会提升至健康人群的4-5倍,王阿姨卧床两周已经处于高危区间了。
哪些人容易被血栓盯上?快自查!
个体的风险因素不少。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比如肥胖(BMI≥30)、恶性肿瘤患者(癌症细胞会释放促凝物质)、遗传性抗凝蛋白缺陷(如抗凝血酶III缺乏症)等,血栓风险会倍增。行为因素方面,长途旅行久坐、术后或外伤后缺乏早期活动、妊娠期激素变化导致血液高凝等场景,也需要特别警惕。早期预警信号也得注意,下肢血栓会有突发单侧肢体肿胀(周径差>1cm)、皮肤温度升高、疼痛或压痛,尤其是小腿腓肠肌压痛(“血栓三联征”);肺栓塞则会有突发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心率异常加快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头晕或晕厥。王阿姨的案例警示我们,外伤患者不能因为疼痛或忽视就长时间卧床,静养也需要科学的肢体活动指导。
如何远离血栓威胁?这些方法要记牢!
急性期卧床患者可以进行主动预防。物理干预方面,可以使用梯度压力弹力袜(压力等级18 - 21mmHg),每2小时进行10分钟的踝泵运动(勾脚 - 绷脚),必要时在医护人员指导下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药物预防上,无禁忌症者可遵医嘱使用低分子肝素(如依诺肝素40mg/日)或口服抗凝药(利伐沙班10mg/日),但要监测出血风险。居家康复期,要在疼痛可控的前提下,术后24 - 48小时内开始床边站立,逐步过渡到短距离行走,避免连续静坐超过1小时。饮食上要增加饮水至每日1500 - 2000ml以稀释血液,控制高脂高盐饮食,还要戒烟(尼古丁会损伤血管内皮)。如果疑似有血栓,要立即制动患肢,避免按摩或热敷,用冰袋冷敷缓解肿胀,同时呼叫急救并说明症状。疑似肺栓塞时,要保持平卧位减少活动,有条件的话高浓度吸氧,切勿自行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加重出血风险)。用药请遵医嘱。 王阿姨的案例提醒我们,要重视长期卧床等场景的血栓风险,掌握预防和应对方法,守护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