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完牙后,旁边的牙松动是不少人会遇到的问题,这和牙槽骨的变化有关——比如拔了阻生齿(像智齿)后,邻近牙齿失去原有支撑,牙周组织会自行调整,其中下面的第二颗大牙比其他部位更易出现松动。
邻牙松动的原因
牙槽骨吸收得越多,邻牙状况越差。有研究发现,如果邻牙后面的牙槽骨吸收超过牙根长度的一半,拔牙后邻牙明显松动的概率会高60%。这种骨缺损平时被阻生齿压着没表现出来,属于“隐藏的吸收”;拔牙后牙齿周围受力变了,原本支持不足的问题就暴露出来。
怎么评估和选治疗方案
先判断牙齿能不能留
医生常用3个标准看松动程度:
- Ⅰ度松动:只往一个方向动,幅度不到1毫米,牙龈下探诊深度不到4毫米;
- Ⅱ度松动:能往两个方向动,幅度1-2毫米,探诊深度4-6毫米;
- Ⅲ度松动:能往三个方向动,幅度超过2毫米,还有牙龈萎缩或牙根外露。
拍片子要重点看牙根有没有断、牙根周围的膜是否连续,以及骨头缺损的形状。如果牙根断了或吸收超过正常范围,判断结果会调整。
分级治疗:能留则留,不能留就拔
能保留的情况这么处理
- 牙周基础治疗:先做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清理牙龈下的牙结石、打磨牙根),建议术后48小时内完成;
- 正畸再定位:若牙根完整、能补骨头,可用正畸把牙移回原位,一般要3-6个月;
- 咬合调整:调磨对咬的牙尖,让受力均匀,需分次进行,避免调太多。
得拔牙的情况
出现以下情况建议终止保留:
- 牙根吸收超过根长的三分之二;
- 牙齿移位导致和旁边的牙完全不挨着;
- 伴有没法逆转的牙根周围病变。
术后护理关键点
急性期要“冷-温交替”:术后24小时内每小时冷敷15分钟,48小时后换温热敷促血液循环。口腔卫生用改良巴氏刷牙法,配合牙缝刷清洁牙齿缝隙。抗菌制剂遵医嘱用,常规建议用含漱液,具体用法听医生的。
咬合重建要等炎症消了再做,可做临时咬合垫缓解压力;有夜磨牙的人要定制个性化矫治器长期用。
怎么预防
定期口腔检查要做三维影像(比如锥形束CT),建议每1-1.5年拍一次;牙周维护频率看个人菌斑控制效果,高风险人群(比如易长牙结石)每3个月做一次。阻生齿要不要提前拔有争议,目前证据支持没症状时预防性拔除,但要权衡手术风险。
如果邻牙松动超过Ⅱ度,72小时内要复诊检查。医生会结合年龄、口腔卫生习惯和全身健康状况决策:年轻人优先保守治疗,老年人要考虑修复可行性。
总的来说,拔牙后邻牙松动不用慌,先找医生评估松动程度和原因,再选合适治疗。平时定期检查、做好口腔卫生能预防;术后按要求护理,有助于牙齿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