嗓子疼得连饭都咽不下、觉都睡不好时,可能是扁桃体在“喊救命”。作为人体免疫系统的“前沿卫士”,扁桃体对抗病菌时会引发局部和全身的反应。了解这些症状,能帮我们及时识别问题、选对应对方式。
局部症状:嗓子“闹脾气”的信号
病菌侵袭扁桃体后,局部会启动免疫反应。急性炎症刺激咽喉神经,会出现刀割样疼痛,咽东西时疼得更厉害,甚至咽口水都费劲。炎症顺着耳咽管扩散,还会牵扯着耳朵疼(单侧或双侧),常被误认为是中耳炎。随着炎症加重,扁桃体可能肿到正常的2-3倍,表面还会化脓;肿得太厉害压迫呼吸道,睡觉会打鼾甚至短暂憋醒。如果黏膜下血管被炎症破坏,会出现咳血——这说明炎症已经伤到血管了,必须马上就医。
全身症状:免疫系统“总动员”的反应
局部感染会触发全身免疫应答,炎症因子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常烧到38℃以上。免疫细胞释放的物质还会带来全身反应,比如肌肉酸痛、头疼、乏力,像感冒一样。大人多表现为浑身没劲儿、不想动,小朋友则可能没胃口、恶心呕吐。特殊人群的症状更“隐蔽”:小婴儿可能拒绝吃奶、流口水特别多;上学的孩子除了高烧,有的脖子淋巴结会肿大,甚至突然抽风。这些不典型表现得结合医生检查一起判断。
这些情况要赶紧去医院
出现以下任意一种情况,别犹豫,马上就诊:1. 咳血超过5毫升,或者持续24小时以上;2. 高烧超过39℃,吃退烧药也退不下来;3. 张不开嘴,最多只能张开两指宽;4. 说话有很重的鼻音,或者说不清楚话;5. 呼吸频率变快/变慢,或者精神不好、意识模糊。要说明的是,咳血虽然吓人,但和恶性肿瘤没直接关系——临床数据显示,85%的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患者,规范治疗3-5天就能控制出血。及时治疗能有效降低扁桃体周围脓肿、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规范治疗+日常预防,把炎症“压下去”
确诊后一定要严格听医生的话治疗。抗生素要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针对性的,别自己乱用药。治疗期间建议每天喝1500-2000毫升流质食物(比如粥、汤、藕粉),避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用生理盐水雾化能缓解咽喉肿胀,但要注意雾化器消毒,避免交叉感染。预防方面,重点是提升基础免疫力:保证每天睡7-9小时,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过敏体质的人要控制好鼻炎、咽炎等上呼吸道过敏症状;每6个月做一次口腔检查,及时处理龋齿等潜在感染灶。
总之,扁桃体发炎不是小毛病,疼得厉害或出现危险信号时千万别“硬扛”。及时就医、规范治疗,再做好日常预防,才能让扁桃体这个“免疫小卫士”好好发挥作用,少给我们的生活添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