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鼻子和耳朵之间,藏着一条叫咽鼓管的“秘密通道”——它像中耳的“气压管家”,随时帮着调节里面的压力平衡。可当鼻窦炎发作时,这条通道会接连遇上三个“麻烦”:鼻塞让气压调节失灵,脓性鼻涕倒流刺激通道黏膜,肿胀的黏膜直接把通道堵死——这些问题叠在一起,耳朵就会出现闷胀、像塞了棉花的感觉。
耳闷的两个主要原因
鼻窦发炎引发耳闷,核心是两条“通路”出了问题:一是压力调不动了——正常情况下,我们每分钟吞咽2-3次,就能轻轻打开咽鼓管,维持中耳压力;可鼻塞时,得用力咽才能短暂“掰”开通道,气压平衡自然乱了;二是通道被堵死了——脓性分泌物老刺激鼻咽部的黏膜,越肿越厉害,最后把咽鼓管的开口完全封死,中耳里形成“负压”,耳朵闷得更明显。
一步步来治耳闷
针对鼻窦炎伴随的耳闷,医生一般会用“阶梯法”治疗:
先靠药物缓解——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减轻黏膜水肿;如果有细菌感染,用抗生素针对性处理;黏液促排剂能让分泌物没那么黏,更容易排出来;生理盐水冲洗鼻子也很有用,能直接把病菌和分泌物冲掉。
药物没用试试物理治疗——比如咽鼓管吹张术,通过调节气压帮中耳重新“通气”。
最后考虑手术——如果前面的方法都没效果,就需要做鼻内镜手术(比如下鼻甲成形术或鼻窦开放术),把堵塞的地方彻底通开。
在家能帮上忙的小事
除了医生的治疗,在家做这些能辅助缓解:
- 热蒸汽吸入:每天3-4次,每次10分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黏膜肿胀;
- 多做吞咽:喝水时慢慢咽,或者嚼口香糖(没糖尿病的话),通过吞咽动作帮咽鼓管打开;
- 体位引流:头稍微低一点、侧着躺,让鼻窦里的分泌物更容易流出来;
- 调湿度:用加湿器把室内湿度保持在50%-60%,太干的环境会加重黏膜水肿。
这些情况必须立刻就诊
要是出现下面的信号,别等,赶紧找耳鼻喉科医生:
- 耳闷持续超过2周还没好转;
- 听力下降,或者一直有耳鸣;
- 头晕、站不稳,平衡感变差;
- 小朋友说话晚、吐字不清,或者语言发育比同龄人慢。
其实,急性鼻窦炎患者里,约68%都会出现耳闷(数据来自《欧洲鼻窦炎诊疗指南》),但只要及时规范治疗,90%以上的人都不用动手术。所以一旦感觉耳朵闷堵,尽早去医院做专业评估——早干预,就能早把“堵在耳朵里的棉花”摘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