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骨折愈合后,很多患者都会纠结一个问题:体内的钢板螺钉到底要不要取?这个看似普通的金属物件,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医学考量。
内固定物存留的双面性
现代骨科手术用的钛合金或不锈钢内固定物,虽然经过生物相容性测试,但本质还是“外来物”。就像鞋里进了粒沙子,长期摩擦可能引发局部炎症——有些患者术后3年内会觉得内固定物周围疼,尤其是天气骤变(比如阴雨天、气温暴跌)或剧烈运动后,疼得更明显。还有金属疲劳的问题:研究发现,钛合金钢板放超过8年,可能出现材料疲劳的迹象。
建议关注的取出信号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不妨考虑二次手术取出:
- 天气敏感型疼痛:阴雨天或气温骤降时,膝盖规律地胀疼,且持续超过2小时;
- 运动受限制:没法完成深蹲,或上下楼梯时膝盖有“卡顿感”;
- 拍片有异常:X光片显示内固定物周围有骨质疏松带,或螺钉周围出现透亮线;
- 职业需要:运动员、建筑工人等经常要让膝关节负重的人群;
- 心理压力大:总担心体内有金属,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选择保留的医学依据
不是所有内固定物都要取,符合以下条件可以考虑终身保留:
- 年龄65岁以上,每天步行不超过3000步;
- 术后6个月完全没觉得不舒服;
- 内固定物离关节面超过2厘米;
- 拍片看到骨痂把钢板完全“包起来”了;
- 有严重心肺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手术风险高)。
决策前的关键检查
做决定前,建议完成三项核心评估:
- 动态应力测试:在专业康复室测膝关节屈伸角度,看内固定物区域有没有异常受力;
- 金属离子检测:抽关节液查铬、镍等金属离子浓度,正常值要低于0.5μg/L;
- 三维步态分析:用运动捕捉系统评估走路时,膝关节的受力变化是否正常。
特殊人群的考量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糖化血红蛋白(HbA1c)——如果这个值持续超过8%,内固定物周围感染的风险会升高。正在吃抗凝药的患者,取钢板得权衡“血栓风险”和“内固定物潜在危害”,不能盲目决定。
术后管理新趋势
现在骨科常用“综合治疗”:数据显示,取内固定物时同时做关节镜清理,患者术后6个月的功能评分会更好。但要注意,二次手术后6周内别游泳(避免伤口碰水)。
最终要不要取,得结合“骨折愈合质量、生活方式、医疗条件”三方面判断。建议初次手术后18-24个月去做专业评估,让骨科医生、康复治疗师组成的团队一起定方案——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只有最适合自己的决策。